6/16/2015

為神秀小小翻個案

在惠能的南方禪興盛之時,因為神會太能幹了,使得北方禪法倡導人神秀受到極大的貶抑,成了後世眼中算不上入流的禪者。
其實,實情不是這麼單方面的。
神秀承襲了東山法門,而東山法門也不是什麼頓禪的傳承,那是和天台宗更相關的止觀學說。
以神秀的禪學著作《觀心論》和《大乘無生方便門》而言,正和智顗著作契合,"以「觀心」為目的和方法為根本,進一步確認禪定和念佛的地位"。
"神秀禪保守,間接受到智顗坐禪和念佛旳影響;惠能重視智慧解脫,肯定意識主體方面的繼承和發展"
他們二者的分歧,其實是源於對天台止觀有著不同理解和偏重而來。
"禪宗以禪命名,但普遍放棄禪修;天台宗不以禪為標志,但始終堅持禪修。"見此言,不禁令人莞薾。
以上,是今天作業的重要體會。

6/15/2015

"懺"?

懺,對人而言,或許是自我提昇的方式之一吧!知道有錯,是懺罪的因,知為主導。
而,什麼是罪?又以何為準則呢?
最簡單的判定心法,我以為,最上乘的標準,是知自己的心的貪、嗔、痴的意向,一念心動時,包含了多少成份的貪、嗔、痴於其中,你能自知,便能知罪的始末和因緣。
如果放大了這些心念,擴散出去以後,便很難收拾它們的去向和影響了。
今天的作業作了天台的懺罪法--方等懺法,不禁嘆息,這真是很繁雜的內容呢!
總是覺得,如果一個人不能自知心的意向,是很難真的淨罪的吧!因為,不知何時,心一動時,這貪、嗔、痴組合起的念頭,千變萬化,層出不窮,我們哪談得上防患於未然啊!只是一直一直的重覆著跟在它們的屁股後邊,做著收拾爛攤子的工作而已。
懺,要觀心之動向,知心於啟動之始,止其於展現之前,才是真懺啊!
苦口婆心的,還是勸大家,只有禪修,才能知"心"啊!

6/11/2015

《鸿雁》 降央卓玛


經過一再重覆的聆聽,少說也走過七、八遍,方才得以欣賞進入這歌聲和歌詞所內蘊的蒼穹廣闊,隨著時空穿越過無際草原,悠長江水。
歌詞道:"歌聲遠,情存长,草原上春意暖;鴻雁,向蒼天,天空有多遥遠;酒喝乾,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這些,讓我想起的,是心中永遠的巨人~爸爸。豪邁爽朗,豁達淡泊,他那無時不掛著的熟悉的笑臉,和朋友們飲茶談笑的情境,今天在這歌聲中,份外想念~"鴻雁,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

《答案》 李泰祥


少時便極喜愛這首歌,
"地上的人們
為何
也像星星一樣的疏遠"
......
但,
也只是由歌本中,獨自看著簡譜自己吟唱,
連吉他都不知如何伴奏;
有時,
走著唱著,
有時
望著夜空,
呆呆的唸著
.....
我有著少年十五二十時的憂愁,
總是孤獨著身影,
輕輕的離開人群一小段距離
一小段心的空白
......
所以,
那段歲月喜歡過我的人,
抱歉了!
那只是一個弄不懂自己心緒的小女孩,
成長中,
青澀難處啊!
與你
更是與自己
......


這首歌,原來可以這麼唱啊!以前都不知道呢~~

6/09/2015

《偈》~ 鄭愁予


演唱:王海玲
作詞:鄭愁予
作曲:蘇來

不再流浪了
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
寧願是時間的詩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遊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不再流浪了
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
寧願是時間的詩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遊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6/05/2015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黃老師唱



個人覺得,獨唱比較容易展現特色,很好聽的曲子。

===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張惠美/ 石青如/
 
歲月 在你我呼吸間流浪
當終點抵達 那些想望休息了嗎
 
身心 在日出日落間耗轉
當無常宣判 你的心 回家了嗎
 
周遭一幕幕演出 不存在的陌生
尋尋覓覓哦 斷線珍珠怎麼接 失落的音符 怎麼唱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你將如何度過今天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你將如何度過今天
 
我用溫暖守護生命 讓浪花留了痕
我用覺照守護健康 讓轉輪點了光

6/04/2015

都是南柯一夢啊!

都是南柯一夢啊!

浮生一夢,黃梁熟未?我們都知道「南柯一夢」的成語,由六朝的《幽明錄》到唐時的《枕中記》,都以同樣的構思,寫主人公遇到明師,引導入夢,醒後覺悟到一切皆空。

《南柯太守傳》結尾:感南柯之浮虛,悟人世之倏忽,遂棲心道門,絕棄酒色。

 《枕中記》:夫寵辱之數,得喪之理,生死之情,盡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

這反覆之間,都夢過幾回了啊!你的夢呢?想要醒嗎?或者繼續夢下去?

 


六朝的《幽明錄》有「焦湖廟祝」故事:

宋世,焦湖廟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枕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賈客,至廟祈求,廟巫謂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邊。因入坼中,遂見朱樓瓊室。有趙太尉在其中,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秘書郎。歷數十年,並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枕旁。林愴然久之。

唐有《南柯太守傳》


還有《枕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