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2016

吳老擇老師的十二因緣上課講解

相應部因緣篇
第一因緣相應 第一佛陀品 第一、二經

吳老擇老師的十二因緣上課講解
宋雲鳳 筆記


  

四念住、八正道,都一樣,最主要的,
無明、行在相應部最早最古老的概念,在部派、中阿含,一直再擴大,越來越複雜,到大乘佛教,更多,中觀、唯識,唯心大乘都沒有離開此。唯心大乘都集中在"無明和行"上,對行的解說就很麻煩了。

行,集中在身口意,是修觀,即是修定。修觀行,行是三業(身、口、意),此三業是我們向來一直講的,無明、行是過去的,無明、行才有識,是入胎識,以下是現在;有,是死有,死了還存在;生,是未來,是再生。

一、說一切有部的因緣說:

˙無明、行-(過去)
˙識(入胎)-名色-[六處-觸-受-愛-取](存在)-有(現在至死亡為止)
˙生(再生)、老、死-(未來)。

有,死有。死了,存在不存在有很大的諍論。
生,未來,是再生。
從無明到死,如此的一直輪轉。
六處-觸-受-愛-取:一般不太受重視,但是修觀修定,沒有六處、觸等等五項,識和名色還在胎內未出生,無明行應該要在前方,隨生死流轉,所以修觀修定要在此五項上。
無明、行-是過去業,隨生死流轉。所以修觀修定要從以下的[六處-觸-受-愛-取]開始,到就死了。
愛、取、有,是身口意的事,身口意是現在的人,活著。無明、行是過去業,現在再造新業。
行,是過去無明的行動,引起投胎。若是"明行",圓滿充足,即是開悟成阿羅漢;此"無明-行",是屬於惡業。現在出生後,名色是胎內,出生後,是以後五個的問題,六處-觸-受-愛-取等五個的問題。
六處,是身,包含身口意,便會發展喜不喜歡而開始苦、樂、不苦不樂。便再開始。
無明、行是過去業,前生的,有前生才有現在的事,現在若是造了新業-善惡業,才有抵消或減輕。
業像種子不會壞,凍結住,不會作用。例如現在的稻子經過千年,若再有水,仍然可以發芽。經中亦有種子喻。
修行,就像烹煮種子,可以使其發芽的可能性下降或不生起。修行後,以前的惡業,便沒有作用,但又作新的惡業時,就會再引起它來,新和舊業一起作用起來,佛教講的習性、習氣,不容易改,這些可以推論到,可能是過去生,有業流傳下來,如此便成為一切有部的觀念。

二、南傳的因緣說

南傳的因緣說,和說一切有部有所不同。

無明-行,過去的,不須要太多理會。
最主要是由六處-觸-受-愛-取」方面來下功夫,這些都是緣起,互相關係,有做好事,有修行,不須要像一般人,要觀三世因果和拜冤親債主,是已過去的,而忽略現在。應該要注重現在的事情,是不是有依照佛法的修行方法在做,如果沒有的話,也是像一般人一樣的。沒有戒、定、慧,沒有此三行,原來的習氣就不容易改變,便不能接近佛陀的法義,接近涅槃而解脫,只能自沈自浮,自己苦惱自己壓迫。想要離開,一定要在此下功夫。定,雖然也有外道定,但只能在這個範圍內修定。戒,是禁止,提煉;要修禪定,是在身口意上修,南傳相應部的行,重要的是在修定修觀。
口業是語言,如何變成尋和伺呢?這是是大乘佛教在講時,語業:身三口四,妄語、惡口……等等四種,是後期才講的。在相應部是從修行的定方面來進行,觀身不淨等等來開始的。語業,是語意學的範圍,還沒有講出來,是心的動作,是意的表現。現在都變成心理學了。所以尋和伺還未表達,在內在自講自聽,有尋有伺是凡夫,無尋有伺便有進步了,一部分屬身業,一部分屬意業,慢慢的變化。
對這些事如何處理和理解,是很重要的。放大觀點後,便有胎生學,是婦產科,這些事都沒有離開社會,所以,一生的事都包含在其中,社會、經濟、政治等等,整體來說,到"有"就死了,然後再"生"。這樣的一直輪廻不停。社會的狀態,全部可以用十二因緣配合起來講。
行,變成業,中阿含的優婆離經,第二冊56177頁。原本行是身口意是修定的立場講的,是佛陀最初的講法,但是到了中阿含就變成行動有善有惡的出現,便有犯過而有惡行得惡報,地獄等等說法。
相應部的行,是在禪定中的身口意,不造惡業,禪修一定要有戒為基礎,才能有效,才能去接觸的修行,否則便是災害。三業在相應部是注重觀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苦無我,妙行是以修禪定來講的,便可以減輕煩惱。無明,貪無明,無明貪,是以貪為主。

業無明,相應部是站在修禪定上來看無明和行的,以現在的行動或習慣流傳的業來考慮,是可以的,但不要以為定業不可轉,或是有冤親債主在身上,修行就是要轉思考和行動,要有好的正確的思考,很重要,不然如何修行呢?這才是修行的重點,對教義要有基礎才好。 

7/04/2016

是人生,不是人生,現實只是幻覺

是人生,不是人生,現實只是幻覺
20160704


以前總以為,
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
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
信守承諾、親善和樂與人相處,
對世間萬物景致一直保持著好奇、探尋的心態,
體驗著生命裡無時無刻的起伏跌宕的苦與樂。

若沒有如此不斷地求知求新又求變,
人生便要被糟踏了;
生命如此短暫,
縱非絢麗,亦應分秒珍惜,
方是無悔於心。

…………

在心念蠢蠢欲動之初,感知到它的欲和苦,
才正照了個面,便旋即消散無踪,
此正是我如今的生命存在模式。


不是不去想,不是強壓制,不是轉移念,也不是自解嘲,
只是感知著……

清涼無惱、平靜不著的,
存在著……

現在
唯存的
是嘴角上的一抹輕揚
……

……………………………………………………

以下的這些網路文章,很巧妙的映合著我的存在感,是巧合?或只是我發現了事實?

6/21/2016

2016追思一代高僧 班迪達大師 (Paṇḍitārāma Sayadawgyi)


在崇敬的眾位馬哈希禪法的大師中,以大師父最是我們的第一精神導師,最初從翻譯、校對和閱讀大師父的著作中,他那堅毅勇猛的習禪性格,一直是我仿傚的最好典範。

如今,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啊!
送別大師父!!

5/03/2016

何似人嘗言?

聚時
能風能雨,
造人塑宇;

散後
無踪無跡,
去形消物。

凡有所言,必有形蹟,
何能化固為氣?
而此不秘之藏,卻是人皆得俱。

去心去我,
以有似無,若無還有,
不著去執,成化而住。

何似人嘗言?
唯見笑靨輕輕.......




4/25/2016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徐一智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
  • 封面
  • P5
  • P6
  • P7
  • 封底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Faith in Guanyin Bodhisattva in the Ming Dynasty

    作者:徐一智
    出版社: 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漢傳佛教論叢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448頁
    商品編號:1111260051
    ISBN:9789575987077
    定價:NT$520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


    這是好友徐一智博士最近出版的研究,徐老師精研教理,對於觀音信仰定有獨到的見解。中國人對於觀音的信仰極為虔誠,但所知多為傳說,我亦不例外,正期待著新書的到來,以拜讀之~





    4/22/2016

    汪峰-春天里mv

    "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 这春天里"

    作者對於生命的灑脫,讓我眼睛一亮。老無所依,或許是每個人最害怕的結局吧!隨著時光的逝去,我們由嬌俏小兒,經過閃亮動人的無敵青春,以及夕陽西去前紅霞豔麗的中壯氣魄,老之將至,乃是貓兒的足跡,輕輕巧巧的就來到了跟前呀!
    我要怎麼謝幕呢?


    第一次知道這首歌,是韓紅和黃琦珊那超高美聲的演繹,雖然只唱了這首歌的一小部分歌詞,但極令人驚豔。


    原作者是汪峰,詞曲都很動人,除了原唱嘶心裂肺、激情沙啞的嗓音外,聽過眾多歌手的演唱後,最喜歡的,是古巨基和李泉合作的版本~



    词曲:汪峰 编曲:贾轶楠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
    没有信用卡没有她
    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
    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
    在街上,在桥下 在田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这春天里

    还记得那些寂寞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冒起胡须
    没有情人节 没有礼物
    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
    可我觉得一切没那么糟
    虽然我只有对爱的幻想
    在清晨 在夜晚 在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也许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在这春天里 春天里

    3/16/2016

    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
     
       當時,卡拉瑪人因不知如何抉擇各位宗教師所言,不辨是非,不分真假,故請示於佛。事實上,這不僅是卡拉瑪人所困惑的,也是人們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會面臨的問題。即使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有了眾多的查詢工具,有了一生難以讀盡的典籍資料,仍無法保證,在面臨抉擇時,作出百分百的正確判斷。
       那麼,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當卡拉瑪人彷徨著,無法決定接受什麼教義時,佛陀針對這一問題宣說了《卡拉瑪經》,告訴迷茫的他們,也告訴同樣迷茫的我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

       為此,佛陀總結了十項準則: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卡拉瑪經》突顯了佛教求真、求實、求證的根本精神,有別於其它很多宗教單純的以信為本。上述十點,更是震聾發聵的醒世之言。
       在南傳佛教地區,《卡拉瑪經》是一部家戶喻曉的經典,深受廣大信眾,尤其是知識階層的尊重與推崇。
     

    經 文: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拘薩羅國,入於名為克薩普塔之卡拉瑪族邑。克薩普塔卡拉瑪人聞:沙門尊喬達摩是釋迦子,從釋迦出家至克薩普塔,又,彼尊喬達摩有美好稱讚之聲揚,謂: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能遇阿羅漢是幸其甚。——其時,克薩普塔之卡拉瑪人即詣世尊之處。詣已,一類之人即問訊世尊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於世尊互相慶慰;致歡迎,感銘之交談已,一類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白出名姓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默然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克薩普塔之卡拉瑪人白世尊言:
       [大德!有沙門、婆羅門眾來至克薩普塔邑,彼等之述示自說,相反者,對於他說則予駁斥、輕蔑、卑視、拋擲。大德!複有他類沙門、婆羅門來至克薩普塔,彼等即皆只述示自說,相反者,對他說則於駁斥、輕蔑、卑視、拋擲。大德!對彼等,我等有惑,有疑於此等沙門、婆羅門諸氏中,誰語真實?誰語虛妄?]
      
    [卡拉瑪人!汝等所惑是當然,所疑是當然,有惑之處,定會起疑。
      
    [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貪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無益。]
    [
    複次,卡拉瑪人!此有貪心之人是為貪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嗔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無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有嗔心之人是為嗔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愚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無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有愚癡之人是為愚癡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
    大德!是不善。]
    [
    有罪耶?或無罪耶?]
    [
    大德!是有罪。]
    [
    若圓滿執取為能引無益與苦耶?或不耶?]
    [
    大德!圓滿之執取,即能引無益與苦,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卡拉瑪人!是故,我語: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如是語者是緣此而說。
      
    [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益與樂--則卡拉瑪人!其時應具足而住之。]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無貪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無貪人是不為貪所蔽、心不為所捕、不殺有命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妄,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無嗔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無嗔人是不為貪所蔽、心不為所捕、不殺有命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妄,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無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無嗔人是不為癡所蔽、心不為所捕、不殺有命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妄,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
    大德!是善。]
    [
    有罪耶?或無罪耶?]
    [
    大德!是無罪。]
    [
    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耶?或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耶?]
    [
    大德!是智者之所稱讚者。]
    [
    若圓滿執取為能引益與樂耶?或不耶?]
    [
    大德!圓滿之執取,即能引益與樂,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卡拉瑪人!是故,我語: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益與樂--則卡拉瑪人!其時應具足而住之。如是語者是緣此而說。]
      
    [卡拉瑪人!彼聖弟子即如是離貪、離瞋,不愚癡。以正知、正念、以與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與悲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與喜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與舍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橫徧於上下一切處,於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徧滿而住。卡拉瑪人!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
      
    [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既有是處,我身壞、死後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與此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耶?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卡拉瑪人!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此四種慰安。]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大德!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既有是處,我身壞、死後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則我將與此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之觸?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見已知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大德!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此四種慰安。
       [奇哉!尊者喬達摩!偉哉!尊者喬達摩!恰如倒者使起,如覆蓋者使露現,如迷者教以道,如闇中持來油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尊者瞿曇以種種法門說示。
       [大德!我等今皈依世尊、法、又皈依比丘僧伽,大德!請世尊存念於我等自今日起終生皈依為優婆賽。]

    《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三集 65經》 (卡拉瑪經,咖拉麻經)

    ===

    這一經內文的意義,是我一直奉為圭臬的準則。
    一向,自己都不理會世俗地位尊卑的認同,那只不過是某個年代、某些宗教、某些種族,或性別取向的偏見,人類為了社會存續或者利益,強加於他人的桎梏,完全沒有讓人遵奉的道理。
    佛陀對於卡拉瑪人的教誨,超脫於因為貪、瞋、痴而設定的一切教條,只要是真理,便該如此。


    3/12/2016

    找尋內心的真理:Diego Hangartner at TEDxTaipei 2013

    學了這些年的禪修,越來越確信,解脫真的是可以達到的理想境地,並不是什麼宗教的信仰,本就是一項很科學的,可以反覆驗證的事實。
    這位藥學家,從藥物對人體化學反應的影響,反思禪修對身體,尤其是大腦的改變作用,以科學家的觀點,作出深入淺出的簡短引介,值得所有人也來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