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2017

回應蘇錦坤老師的十則問題

昨日蘇錦坤老師在瀚邦佛教研究班的臉書裡問了十則問題,徵求大家回應,我在晚間回家後,見到了即開始作答,以下是我們問答的記錄:

======

蘇錦坤老師的十則問題
在元亨寺台北講堂讀書會時,吉祥師提及那十則問題,要我詳細敘述一遍,今天想起來了,重貼於下:

1.如果要用二十個字以內跟一位想了解佛教的人介紹佛教,你會介紹什麼呢?

答:像三支樹枝相依而立,去一其二不存,是緣起法。


2.如果有人想學習一首簡單的佛教偈頌,你會選那一則?

答:SN.1.63/(3). Taṇhāsuttaṃ
   63. “Kenassu nīyati loko, kenassu parikassati.
   Kissassu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Taṇhāya nīyati loko, taṇhāya parikassati;
   Taṇhāya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相應部1相應63經/渴愛經(諸天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世間被什麼引導?什麼拖著世間轉?
   什麼是一法,一切就受其控制?」
  「世間被渴愛引導,渴愛拖著世間轉,
   渴愛是一法,一切就受其控制的。」


3. 如果有人想學習一部簡短而受用的佛經,你會介紹那一部?

答:雜阿含122經


4. 如果有人要你跟十歲大的小朋友講一則簡單的佛教故事,你會講哪一則故事?

答: 相應部3相應5經/已自己守護經;或相應部3相應8經/茉莉經。


5. 面對一群完全沒有佛教基本知識,而熱切想學佛的人,你如何用五十個字以內介紹佛法?

答:三支木頭立起來,可以穩定的站立,拿走一支,其他兩支便會倒下,而任何人、事、物的發生,也是如此,這就是佛陀教示的緣起法。


6. 面對一群10~15歲的小朋友,你如何介紹佛教?

答:也拿三支木頭來教他們。


7. 如果你的親戚、同事、同學、朋友請你推薦一本佛教入門書籍,除了佛教經典,你會推薦那一部?

答:十大弟子傳


8. 你最喜歡那一則佛教偈頌?哪一部佛經?

答:我最喜歡死隨念。經典則是雜阿含1174經。


9. 除了釋迦牟尼以外,你最敬仰的佛教人物是那一位?

答:舍利弗


10. 你為什麼信仰佛教,而不是基督教、或儒家、道家思想?

答:因為我不喜歡被神救,所以不信基督教;不喜歡教條,所以不愛儒家;道家還好;信仰佛教,則是一見鐘情,就是喜歡,沒有什麼原因。

===

以下是我所引用的經文原文:

1.雜阿含1174經[正聞本392經/佛光本268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阿毘闍恆水邊。
  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恆]水,見恆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
  「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
  答言:「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
  「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言:
  「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比丘白佛: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
  「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
  「此岸者,謂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
  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有牧牛人名難屠,去佛不遠,執杖牧牛。
  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
  「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
  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
  牧牛者言:
  「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
  佛告牧牛者:
  「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食}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
  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在此會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
  「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
  佛告舍利弗:
  「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
  佛告難屠牧牛者:
  「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增壹阿含43品3經[佛光本382經/8法](馬血天子問八政品)(莊春江標點)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界,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至江水側。
  爾時,世尊見江水中有大材木,為水所漂,即坐水側一樹下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汝等頗見木為水所漂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
  「設當此木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所捉,復非為非人所捉者,復非為水所迴轉,復非腐敗者,便當漸漸至海,所以然者,海、諸江之原本。
  汝等比丘亦如是,設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非人所捉,亦不為水所迴轉,亦不腐敗,便當漸漸至涅槃處,所以然者,涅槃者,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涅槃之原本。」
  爾時,有牧牛人名曰難陀,憑杖而立。
  是時,彼牧牛人遙聞如是所說,漸來至世尊所而立。
  爾時,牧牛人白世尊言:
  「我今亦不著此岸,不在彼岸,又非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捉,復非為非人所捉,不為水所迴轉,亦非腐敗,漸當至涅槃之處,唯願世尊聽在道次,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
  「汝今還主牛已,然後乃得作沙門耳。」
  牧牛人難陀報曰:
  「斯牛哀念犢故,自當還家,唯願世尊聽在道次。」
  世尊告曰:
  「此牛雖當還家,故須汝往付授之。」
  是時,牧牛人即受其教,往付牛已,還至佛所,白世尊言:
  「今已付牛,唯願世尊聽作沙門。」
  是時,如來即聽作沙門,受具足戒。
  有一異比丘白世尊言:
  「云何為此岸?云何為彼岸?云何為中沒?云何在岸上?云何不為人所捉?云何不為非人所捉?云何不為水所迴轉?云何不腐敗?」
  佛告比丘曰:
  「此岸者,身也;彼岸者,身滅耶;中沒者,欲愛耶;在岸上者,五欲也;為人所捉者,如有族姓子發此誓願:『持此功德福祐,作大國王,若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如有比丘有此誓願:『生四天王中[及諸天中]而行梵行,今持功德生諸天之中。』是謂名為非人所捉;為水所迴轉者,此是邪疑也;腐敗者,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此是腐敗也。」
  是時,難陀比丘在閑靜之處而自修剋,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者,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即於座上成阿羅漢。
  爾時,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相應部35相應241經/像樹幹那樣經第一(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城的恒河邊。
  世尊看見一大樹幹被恒河水流漂流著,看見後,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你們看見那大樹幹被恒河水流漂流著嗎?」
  「是的,大德!」
  「比丘們!如果那樹幹不向此岸靠近,不向彼岸靠近,不在中途沈沒,不在高地擱淺,不被人抓住,不被非人抓住,不被漩渦抓住,內部不腐爛,比丘們!這樣,那樹幹必將向大海低斜、向大海傾斜、向大海坡斜,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恒河水流向大海低斜、向大海傾斜、向大海坡斜。同樣的,比丘們!如果你們不向此岸靠近,不向彼岸靠近,不在中途沈沒,不在高地擱淺,不被人抓住,不被非人抓住,不被漩渦抓住,內部不腐爛,比丘們!這樣,你們必將向涅槃低斜、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坡斜,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以正見向涅槃低斜、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坡斜。」
  當這麼說時,某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什麼是在中途沈沒?什麼是在高地擱淺?什麼是被人抓住?什麼是被非人抓住?什麼是被漩渦抓住?什麼是內部不腐爛?」
  「比丘們!『此岸』,這是對於六內處的同義語;比丘們!『彼岸』,這是對於六外處的同義語;比丘們!『在中途沈沒』,這是對於歡喜與貪的同義語;比丘們!『在高地擱淺』,這是對我是之慢的同義語。
  比丘們!什麼是被人抓住?比丘們!這裡,[某人]住於與在家人交際接觸,同歡、同愁,在他們樂時而樂;在他們苦時而苦,他以自己涉入他們的事務與義務,比丘們!這被稱為被人抓住。
  比丘們!什麼是被非人抓住?比丘們!這裡,某人以願求成為天眾之一而行梵行:『我將以這戒德、禁戒、苦行、梵行成為天,或諸天之一。』比丘們!這被稱為被非人抓住。
  比丘們!『被漩渦抓住』,這是對於五種欲的同義語。
  比丘們!什麼是內部腐爛?比丘們!這裡,某人是破戒者、惡法者、不淨與行懷疑行為者、行為隱密者、非沙門而自稱沙門者、非婆羅門而自稱婆羅門者、內部腐爛的漏出者、惡劣性格者,比丘們!這被稱為『內部腐爛』。」
  當時,牧牛人難陀站在世尊不遠處。那時,牧牛人難陀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我將不向此岸靠近,將不向彼岸靠近,將不在中途沈沒,將不在高地擱淺,將不被人抓住,將不被非人抓住,將不被漩渦抓住,內部將不腐爛,大德!願我得在世尊面前出家,願我得受具足戒。」
  「難陀!那樣的話,請你歸還主人的母牛。」
  「大德!母牛將因求子牛而走。」
  「難陀!請你歸還主人的母牛。」
  那時,牧牛人難陀歸還主人的母牛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主人的母牛已歸還,大德!願我得在世尊面前出家,願我得受具足戒。」
  那時,牧牛人難陀在世尊面前出家、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後不久,尊者難陀住於獨處、……(中略)尊者難陀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3.雜阿含122經[正聞本1663經/佛光本124經](羅陀相應/五陰誦/弟子記說)(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白佛言:
  「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
  佛告羅陀:
  「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佛告羅陀:
  「我說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
  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
  若於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
  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相應部3相應5經/已自己守護經(憍薩羅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在一旁坐好後,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當我獨處、獨坐時,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深思:『誰已守護自己?誰未守護自己?』
  大德!我這麼想:『凡任何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者,他們未守護自己,即使象軍會守護他們,或馬軍會守護他們,或車軍會守護他們,或步兵軍會守護他們,而他們仍未守護自己,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守護是外部的,這守護不是內在的,因此,他們未守護自己。
  凡任何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者,他們已守護自己,即使象軍不會守護他們,或馬軍不會守護他們,或車軍不會守護他們,或步兵軍不會守護他們,而他們仍已守護自己,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守護是內在的,這守護不是外部的,因此,他們已守護自己。』」
  「正是這樣,大王!正是這樣,大王!
  大王!凡任何以身行惡行、……(中略)他們仍是未守護自己,那是什麼原因呢?大王!因為這守護是外部的,這守護不是內在的,因此,他們未守護自己。
  大王!凡任何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者,他們已守護自己,即使象軍不會守護他們,或馬軍不會守護他們,或車軍不會守護他們,或步兵軍不會守護他們,而他們仍已守護自己,那是什麼原因呢?大王!因為這守護是內在的,這守護不是外部的,因此,他們已守護自己。」
  這就是世尊所說。……(中略):
  「以身自制,好!以語自制,好!
   以意自制,好!到處自制,好!
   到處已自制的、有羞恥的,他被稱為『已被守護者』。」

5.相應部3相應8經/茉莉經(憍薩羅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當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與茉莉皇后一起到宮殿的上層。
  那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茉莉皇后這麼說:
  「茉莉!對你來說,有任何其他人比自己更可愛的嗎?」
  「大王!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其他人比自己更可愛的,大王!而,對你來說,有任何其他人比自己更可愛的嗎?」
  「茉莉!對我來說,也沒有任何其他人比自己更可愛的。」
  那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下來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我與茉莉皇后一起到宮殿的上層,對茉莉皇后這麼說:『茉莉!對你來說,有任何其他人比自己更可愛的嗎?』大德!當這麼說時,茉莉皇后對我這麼說:『大王!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其他人比自己更可愛的,大王!而,對你來說,有任何其他人比自己更可愛的嗎?』大德!當這麼說時,我對茉莉皇后這麼說:『茉莉!對我來說,也沒有任何其他人比自己更可愛的。』」
  那時,世尊知道這件事後,那時候說這偈頌:
  「以心遊歷一切方位後,從未證得任何比自己更可愛的,
   像這樣,這一個個其他的自己是可愛的,因此,愛惜自己者不應該害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