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014

佛陀教法──中阿含經


佛陀教法──中阿含經

1030402


 

佛法是重修行的,但是,佛陀已經不在世,沒有專人教導的法教,如何確保它的完整性,就必須有傳承,結集經典是必要的手段。

但,隨著佛陀滅度的時間越久,因為各自的學習和修行會有許多變因,以致,傳承上便有了很大變化,外在條件如地域、當時的風土民情、經濟、其他宗教教義、政治因素等等,內在條件如修行者的體驗和理解法的不同,不論是弟子和弟子,或和其他人論議法教,便會各自發揮經教以傳世,致而許多的部派因為思想的分別而成立了起來。

學習經典,要由這樣的背景來學習,才不會迷惑,何以教法分歧而雜亂了。

由《雜阿含經》依記說的方向所分集成的《中阿含經》,內容上依印老言,一部分是說到出家眾的律的。因為當時佛陀的教團,是以出家眾為主的團體,故而許多教言是針對出家眾而說的。

其他教法的部分,「法義分別」,是「中含」的又一重點所在。分別了業、禪、空、諦、緣起、無諍等等。所謂分別,是加以說明教法的內容,弟子們互相討論教法,這些發展開來,便是如今阿毗達磨的原始來源了。

大眾部是重法的,因而這樣的分別論議,是不受重視的,大乘佛法,便和這些論議很少關聯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

第二節 中、長、增一的不同適應

第一項 中阿含經

 

佛法的原始結集,與『雜阿含經』──『相應部』的一部分內容相當。由於「如來記說」、「弟子記說」、「諸天記說」的應機不同,編入『雜阿含經』,『雜阿含經』已有了不同的適應性。

依『雜阿含經』為本,順著三類「記說」的傾向,更廣的集成『中』、『長』、『增一』─ ─三部,雖主體相同,而更明確的表現出各部的獨到適應。這是約各部的著重點而說的。

中阿含經』繼承「弟子所說」的特性,重視出家眾──僧伽,每說到有關毘奈耶的部分。

如『瞿默目犍連經』說:佛涅槃後,佛沒有預先指定繼承人,比丘們也沒有公推誰繼承佛的地位。佛法是「依法不依人」,比丘們只是依法而住──受持學處,按時舉行布薩,互相教誡策勵,依法懺悔出罪,就能達成僧伽的清淨和合。

如比丘有:多聞、善知識、樂住遠離、樂燕坐、知足、正念、精進、智慧、漏盡──佛說的十可尊敬法,「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佛法就這樣的延續下來。

如僧伽有了諍論,要合法的除滅,佛法才不致於衰落,如『 周那經』所說的「六諍根」、(「四諍事」)、「七滅諍法」與「六慰勞(六和敬)法。這兩部經,表達了當時僧伽佛教的特色。

此外,如長老比丘應該教導初學的;應該教誡比丘尼;教誨阿練若比丘。在布施中,施僧的功德最大;三淨肉的意義。對於僧尼習近的;不受一坐食的;過中食的;非時乞食的;犯戾語(不受教誡)的;不捨惡見,如說淫欲不障道 的,心識常住的;尤其是犯戒不悔,嬈亂僧眾的,要予以嚴厲的制裁。

至於敘事而文段與律部相當的,如釋尊少年受欲的『柔!9經』;從二仙修學、成佛、度五比丘的『羅摩經』; 初化王舍城Ra^jagr!ha的『頻毘娑邏王迎佛經』;種種希有的『未曾有法經』;因拘舍彌 Kaus/a^mbi^比丘諍論而說的『長壽王經』;女眾最初出家的『瞿曇彌經』;因比丘不清淨,釋尊不再說戒的『瞻波經』等。『中阿含經』與律治的、僧伽的佛教精神相呼應,表示了「 中」部的重要傾向。

「法義分別」,是「中含」的又一重點所在。現存漢譯的『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 Sarvāstivādin所傳的;南傳的『中部』,屬赤銅鍱部Tāmras/āīya。在『中阿含經』 的二二二經,『中部』的一五二經中,相同的僅有九八經。

主要是由於二部的編集不同,『中阿含經』的大部分──七五經,南傳卻編到『增支部』去了。現以二部共同的來說:『中部』有『分別品』(一二經),『中阿含經』也有『根本分別品』(一0經),相同的有九經,僅缺『 一夜賢者經』;其他的『施分別經』、『諦分別經』,也都在『中阿含經』中,這可說是二部最 一致的部分。

「分別」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屬於偈頌的顯了解說,如(一三一)『一夜賢者經 』,(一三二)『阿難一夜賢者經』,(一三三)『大迦旃延一夜賢者經』,(一三四)『盧 夷強耆一夜賢者經』。

有屬於業的分別,如(一三五)『小業分別經』,(一三六)『大業分別 經』。(一三八)『總說分別經』,是禪定的分別。如(一三七)『六處分別經』,(一三九) 『無諍分別經』,(一四0)『界分別經』,(一四一)『諦分別經』,(一四二)『施分別經 』,都可以從經名而知道分別的內容。

依此分別的不同內容去觀察時,如(一二二)『空大經』,有內空、外空、內外空、不動的次第修習。(一0五)『善星經』,(一0六)『不動利益經 』,說到不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進修次第。(五二)『八城人經』,(六四)『摩羅 迦大經』,說到「十一甘露門」。(一一一)『不斷經』,說舍利弗S/a^riputra修習九次第定。『中阿含經』的(一七六)『行禪經』,(一七七)『說經』,都廣敘四禪,四無色定的修習 ──退、住、昇進、得解脫的差別。這些,都有關於禪定的分別(還有其他經文,這裡只略舉其要)。無諍分別,也就是空的分別。須菩提Subhūti是無諍行者,如『中阿含經』卷四三『拘樓瘦無諍經』(與『無諍分別經』相當)(大正一七0三下)說:

須菩提族姓子,以無諍道,於後知法如法。知法如真實,須菩提說偈,此行真實空,捨此住止息」。

無諍與空行有關,如(一二一)『空小經』,(一二二)『空大經』,(一五一)『乞食清 淨經』(說一切有部編在『雜阿含經』),都闡明空行的實踐意義。

如(五六)『優波離經』,(一0一)『天臂經』,(一二九)『賢愚經』;『中部』所獨有的(五七)『狗行者經』;『 中阿含經』的(一二)『!6破經』,(一八)『師子經』:都是有關業的分別,而又多數與尼犍 Nirgrantha弟子有關。

『中阿含經』立「業相應品」(一一──二0經),南傳多數編入『 增支部』。這些業的分別,為後代「業」論的重要依據。

又如(二八)『象跡喻大經』,是諦的分別,而其實是(苦諦的)五取蘊的分別。『中阿含經』(九九)『大因經』,是緣起的分別 但南傳編在『長部』中。(一一五)『多界經』,是界、處、緣起、處非處的善巧分別。這些法的分別,一部分明顯是佛弟子的分別,無疑的是「中」部的重心所在。

「法」與「毘奈耶」(發展為「阿毘達磨」與「阿毘毘奈耶」),為原始佛教的兩大部門。法與律分化了,所論究的對象,完全不同,但卻是彼此呼應的。當時佛教界所用的方法論,最重要的就是分別vibhajya

結集的教法,是有關身心定慧的修證教制是有關自他身語的清淨都需要從分別中,得到明確無疑的理解。分別,不只是分析的,也是明辨抉擇的。

如舍利弗答大拘絺羅Mahākaușṭhila問的(四三)『毘陀羅大經』,法授Dharmadinnā比丘尼答毘 舍佉Vis/ākhā問的(四四)『毘陀羅小經』,非常接近阿毘達磨abhidharma。舍利弗說:入滅定而不得究竟智的,死後生意生天,優陀夷 Udāyin一再的反對這一意見。

質多羅象首Citra-Hastirohaputra在大家論阿毘達磨中間,不斷的插入自己的問難,受到大拘絺羅的呵責。這二則『中阿含經』文,南傳編入『增支部』;但『中部』(一0三)『如何經』,也明白說到「論阿毘達磨」。

這表示了以「分別」為論宗的阿毘達磨,已在初步的開展中。分別不只是蘊、處、界、緣起、諦、業、禪、道品──「法」需要分別,與法相應的毘奈耶,也需要分別。

如『戒經』的解說,『銅鍱律』稱為『經分別』;其中,比丘的名『大分別』,比丘尼的名『比丘尼波羅提木叉分別』。『摩訶僧祇律』作『波羅提木叉分別』。『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藏譯的名『毘尼分別』,『比丘尼毘尼分別』;這可見「分別」是治律的重要方法。『戒經』的「文句分別」,「犯相分別」,是戒經解說的主要內容,都採用不厭其繁的辨析法。

阿毘達磨的發展,類集不同主題而稱之為犍度khandha,如『八犍度論』;『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也是分為十四犍度的。

在律典方面,戒經以外的制度,也類集為一聚一聚的,『銅鍱 律』與『四分律』,是稱為犍度的。

總之,分別法義,分類,纂集,是阿毘達磨與(阿毘)毘奈耶所共同的。這一傾向發展起來,佛法就成為明確的,條理嚴密的。從部派佛教看來,凡是重律的,就是重阿毘達磨的(也有程度的不同)

重法的大眾部Mahāsāṃghika,雖傳說有論書,而竟沒有一部傳譯過來,至少可以說明大眾部是不重阿毘達磨的

律藏方面,也只有根本的 『摩訶僧祇律』,分出的支派,即使有些出入,而大體還是這一部律。大眾部是重法的,不會重視那種嚴密分析的學風。

『中』、『長』、『增一』的集成,在七百結集時代。那時,以「分別 」來論法、治律的學風,在佛教中是主要的一流。『中部』的集成,顯著的表達了這一傾向。明確、決定,就是被稱為「對治猶豫」的特徵。對初期大乘經來說,與『中阿含經』的關係,是並不密切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