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014

禪師開示篇-《正念經》


禪師開示篇-正念經》
相應部‧大品
迦諦喇禪師開示
20141228
本文是禪師第七天的開示,是正念經》,這是禪修翻譯的經名,以下是我對禪師開示的簡單筆記。
這是佛陀在庵婆羅林園接著講的第二部經。
「比丘!以正念而住,以正知而住,是我對正念的教導。」
要如何以正念而住?要專注觀照這身、受、心、法四念處。之前已說明過觀照的方法了。
「云何以正知而住?」「前進、後退要如實了知,當下即具備正知。」
有想要前進、後退的動機,有前進、後退的身體,了知有名法和色法的互動而已,中間沒有一個「我」。
一般人都知道自己在前進和後退,每個行者要在經行時來練習:「動機明白了,腳有動作」,正念足夠,了知所有的過程,是以正知而了知的狀態,所以要不斷的經行。
「直視,以正知而直視和斜視」,這觀察,必須具備有正知,清楚動機、行動的全程,色所緣有變化,是因為內心有貪和嗔,一般人不知自己心的貪心和嗔心,正念具有智慧,行者知道自己有否生起貪心和嗔心。
「當伸直、彎曲時,正念觀照,有動機才有行動,是正知」。
「觸碰到缽、袈裟時,有正知」,整個過程都要觀照,都具有正知。
「吃、飲食、嚐味、咀嚼,有正知而行」,在家都亂吃了,現在行者都有觀照,正知正念,喝水也明白。
「當排大小便,正知而行」。
「當行動、站、坐、醒、臥……,都以正知而行」。
說話時,內心的動機、手勢、內容好不好,聽別人說話是否有煩惱,自己行住坐臥、入睡、睡醒、自己獨處,都知道,正知,可生起生活上的安樂,獨居也不會無聊。
佛陀最後總結:各位在進退以正知,直視、伸曲、觸、食、行住坐臥、說話、獨行,均正知而行,是正知的行者。
有人說,學習馬哈希禪法不完整,須學習另一種禪法,其實是自己不圓滿,我們依經典教導所有方法了,怕是行者不知道而漏失。
此經中,提到觀照四念處及行住坐臥……等,要如何做這些觀照呢?便是,數次、多次、熱忱、精進的觀照一個完整的所緣,就是具備四念處的觀照了。觀一個腹部起伏,就是圓滿四念處。
佛陀以安般念來成就圓滿四念處,我們改以腹部來觀照,也是一樣具有正知和正念。
對於腹部所有微小、細小、不清楚的,都要精準的觀照,以「恭敬心」殷勤、仔細來觀照。觀照中,生起次要目標、妄想、念頭、苦受,都要觀照,明白清楚正知、正念、正定,當下感受的法,不選擇,只能如實的觀照。
 
相應部47相應2/念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蓭婆巴利的園林。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比丘應該住於正念、正知,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比丘們!比丘如何有正念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比丘們!這樣,比丘有正念。
比丘們!比丘如何有正知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在前進、後退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前視、後視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肢體]曲伸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穿]衣、持鉢與大衣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飲、食、嚼、嚐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大小便動作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行、住、坐、臥、清醒、語、默時是正知於行為者。
比丘們!這樣,比丘有正知。
比丘們!比丘應該住於正念、正知,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1/28/2014

禪師開示篇-《御廚經》《相應部‧大品》


禪師開示篇-御廚經》《相應部‧大品

迦諦喇禪師開示

 

本文是禪師第六天的開示,是御廚經》,這是禪修翻譯的經名,以下是我對禪師開示的簡單筆記。

此經是佛陀以御廚為喻而說法。

佛陀說法二十多年,許多人進入僧團,而不認真修行,佛陀便以此為大家說法。

在佛陀說法的二十年內,有信心的人來進入僧團,之後,雖仍有許多人進來,但得道果的反而少了,佛教的波羅提木叉,制定許多戒律,說法也善巧譬喻,此經是佛陀說法二十多年後所說的:

比如御廚侍奉佳餚,具有六種味道,此人愚笨,不知道王和大臣的口味偏好,不了解王多吃了的,或稱讚了哪道菜,雖然技術不錯,但不能知道王和臣子們的口味,他雖然每天工作,但得不到奬品和金錢,只因為不能分辨王和臣子的口味。

同樣的,在佛法的領域中,曾多次教導修習禪修,但很多人有禪修經驗,但不得要領,不能得定,不能去煩惱。

經文中說:此人不懂禪修方法,雖然有觀照了色身、受、心、法,卻不得定力,不能去除煩惱,是他們不懂得觀照,這些不聰明的比丘,不得要領,今世不得定,不能去煩惱,他們沒有掌握到正確的禪修方法。

在實踐時,要修多少時間才能証悟呢?一個上午、一個下午、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二年,都是可能的;要符合因緣,要付出精進力,具備宿世波羅密,一天之內也可以証悟,隨時修,隨時証。

在佛陀時代,佛陀開示《大念處經》,也有人來請教業處禪法,佛陀只說二句三句:看到只止於看到,聽到只止於聽到;若須詳細說明,也會說像《大念處經》一樣的大經。

佛陀入滅2500年後,如今雖無世尊的講說,我們仍可以研讀佛法、修習念處禪法,現代的禪修法仍然有好的機緣,我們每天都可以掌握這個良機。方法要正確,才能進步,成為去除煩惱、正行,得安樂的行者。

有許多行者,不懂得禪修要領,但花了二、三年到各禪修中心去禪修,都沒有得到利益,如同此經的御廚。

禪修的方法是這樣的:觀照當下生起的明顯目標,先觀根本業處,而不是先觀照自己喜歡的;對準、深入、認真、恭敬的修習,中間不能休息,不要問,只要單純的標記和觀照,當下便可培養正念,覺察無常、苦、無我,而去除煩惱,這些便是要領。

不能縱容色身性命,例如:一直改變坐姿,遇到恐怖和苦受都能不退轉,先修決意波羅密,再直接進入禪修。容易的禪修是,如實的觀照當下生起的明顯的所緣目標。而不容易的禪修是:小小的癢不能忍,小小念頭、昏沈入睡,如此禪修也就變得難了。所以禪修的難易是因人而異的。

現在一年內有三至四次的禪修營,要想學會禪修法,都能得到,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行了;學會的人,到任何一個禪修營,都能建立正念和正定,有開示《大念處經》的地方,都可以去聽,就可以成為一名好的御廚。

 

相應部47相應8/廚師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猶如愚笨、無能、不善巧的廚師以種種咖哩呈給國王或國王的大臣:酸的、苦的、辣的、甜的、鹼的、無鹼的、鹹的、不鹹的。比丘們!那愚笨、無能、不善巧的廚師未把握自己主人[偏好]的相:『我的主人今天喜好這種咖哩,他吃了這種,或者,他拿很多這種,或者,他稱讚這種;我的主人今天喜好酸的咖哩,他吃了酸的咖哩,或者,他拿很多酸的咖哩,或者,他稱讚酸的咖哩;我的主人今天喜好苦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辣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甜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鹼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不鹼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鹹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不鹹的咖哩,他吃了不鹹的咖哩,或者,他拿很多不鹹的咖哩,或者,他稱讚不鹹的咖哩。』
比丘們!那愚笨、無能、不善巧的廚師就得不到衣服,得不到工資,得不到犒賞,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那樣愚笨、無能、不善巧的廚師未把握自己主人[偏好]的相。
同樣的,比丘們!這裡,某一類愚笨、無能、不善巧的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當他住於在身上隨觀身時,心不入定,小雜染不被捨斷,他未把握那個相;住於在受上隨觀受……(中略)住於在心上隨觀心……(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當他住於在法上隨觀法時,心不入定,小雜染不被捨斷,他未把握那個相。
比丘們!那愚笨、無能、不善巧的比丘當生就得不到樂的住處,得不到正念、正知,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那樣愚笨、無能、不善巧的比丘未把握自己心的相。
比丘們!猶如賢智、能幹、善巧的廚師以種種咖哩呈給國王或國王的大臣:酸的、苦的、辣的、甜的、鹼的、無鹼的、鹹的、不鹹的。比丘們!那賢智、能幹、善巧的廚師把握自己主人[偏好]的相:『我的主人今天喜好這種咖哩,他吃了這種,或者,他拿很多這種,或者,他稱讚這種;我的主人今天喜好酸的咖哩,他吃了酸的咖哩,或者,他拿很多酸的咖哩,或者,他稱讚酸的咖哩;我的主人今天喜好苦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辣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甜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鹼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不鹼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鹹的咖哩,……(中略)我的主人今天喜好不鹹的咖哩,他吃了不鹹的咖哩,或者,他拿很多不鹹的咖哩,或者,他稱讚不鹹的咖哩。』比丘們!那賢智、能幹、善巧的廚師就得到衣服,得到工資,得到犒賞,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那樣賢智、能幹、善巧的廚師把握自己主人[偏好]的相。
同樣的,比丘們!這裡,某一類賢智、能幹、善巧的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當他住於在身上隨觀身時,心入定,小雜染被捨斷,他把握那個相;住於在受上隨觀受……(中略)住於在心上隨觀心……(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當他住於在法上隨觀法時,心入定,小雜染被捨斷,他把握那個相。比丘們!那賢智、能幹、善巧的比丘當生就得到樂的住處,得到正念、正知,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那樣賢智、能幹、善巧的比丘把握自己心的相。」


  
  

1/27/2014

禪師開示篇-《蓭婆羅經》-2


禪師開示篇-蓭婆羅經-2

迦諦喇禪師開示

 

本文是禪師第五天的開示,是蓭婆羅經》下半段經文的解說,以下是我對禪師開示的簡單筆記。

佛陀說:念處有四種:

一、色身,多次「熱忱、精進、正知、正念去觀照,去除身心的貪與嗔」;觀照腹部起伏,心對準根本業處所緣,當下沒有生起貪心、嗔心,觀照心深入根本業處所緣,不忘失,即是正念,如實了知各種變化為正知,對準所緣,第二次、第三次不生起貪和嗔,仔細觀照,每個觀照都能滅除貪心和嗔心。

牢牢跟著到滅去,不忘失,如實了知腹部起伏;正知,不生嗔和貪,是身念處,行禪亦是如此,當下內心是清淨的。

若精進力、正念不足,對不準,會生起貪、嗔、煩惱,沒有認真觀照,內心會生起憂愁,不滿則生疑惑,是自己觀照的心,沒有對準所緣目標之故,要多次「熱忱、精進、正知、正念去觀照,去除身心的貪與嗔」。

二、受念處如何觀照?

多次觀照感受,當下生起的感受,不依感受而起貪心和嗔心。受,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捨受),一般修行者多先受苦受,如酸、痛、麻等等苦受,這三種受都會感受到,若沒有持續觀照它們,心會生起期待好的覺受(貪),怕重病(貪),怕不好的(嗔心),觀不好苦受,則會生起許多貪心和嗔心。

樂受:身體輕安、柔軟、輕鬆,當下想再得到而生起貪心;要如實觀照,苦和樂都要如實觀照。

捨受:非常微細,容易昏沈,要提起專注力,對準種種感受,以熱忱、精進、正知、正念去觀照。

三、心念處:要多次觀照內心,以熱忱、精進、正知、正念去觀照,就可去除內心的貪和嗔。

心,可分為許多心:善心、不善心、掉舉、退心、貪心、廣大心……凡生起任何心態,都如實觀照,不分別好和壞,不應掉舉、沮喪,便可以去除貪和嗔心。心非常迅速,心的速度,無可譬喻,剛開始都會漏失,心消失了,便回到腹部,觀照力不同,因為太快了而無法察覺,觀照腹部時,若妄想出來了,要立刻去觀照,如此來來去去,便可以培養正念和正定。標記和心同步,心生起,妄想生起,都不可以放任,如此便是以恭敬心觀照,不草率,心跑了,要立即回來繼續觀照;觀照腹部和心,觀照心,是須要定力,專注力的。

有人說不標記,若能察知就可以,所有變化和妄想,都能了知,心落入所緣目標,也能了知,可以培養許多正念和正定,正念是知道所緣目標,可以知道情緒,正念若不持續,落入分析、思考和研判,都是妄想,要立即觀照和標記。

喜歡好的就跟隨,厭惡的便排斥,不可以如此,這都要如實的觀照,一般學員在四至五次腹部觀照後,便有妄想,這是正常的現象,有人立志不管妄想,只專注在腹部,如果不管妄想,妄想會變強,兩者都是須要觀照的,不然兩個都觀不好。半小時都沒有妄想是不可能的,只有兩者慢慢來來回回的觀照,正定和正念就會增強。

觀照腹部時,不久,妄想生起,就去觀妄想,妄想滅了,再回到腹部,這全部都要觀照,才能成就心念處。

觀照要有正知,是智慧,觀照中想到先生、太太、老板……不喜歡,生起嗔心,要立即觀照,有貪愛也要立即觀照,便可突破這些所緣境;內心的變化,了知其不可能不變化、不消失,了知了這個道理,不生起貪和嗔,便可以突破了。

四、法念處:多觀照法,要多次觀照法,以熱忱、精進、正知、正念去觀照法所緣所生之貪和嗔心,便可去除內心的貪和嗔。

所謂法所緣:是五蘊、六處、七覺支、五蓋、四諦、合於大念處經所記載者……;禪修時,觀照聽、聞、……所有的所緣,都能觀照,便是修習法念處。

對禪修時所看到、聽到……的所緣,若有喜歡或不喜歡的所緣,則所緣境便可能不容易消失,要付出精進力觀照它,便可以突破,喜不喜歡都可能會再生起,都要如實觀照。

聞、觸、聽都要如實觀照,正念足了,便可覺察到所緣的消失,不生起貪心和嗔心。

佛說此經,說了修四念處的七種功德和修行方法,能修身念處,便同時能修其他念處。在許多的經典中都有提到四念處的修行方法,例如長部、大念處經……,修法說得很詳細。

現代有人提出修習安般念,連吃飯也修的話,便不對了。而也有人說修心或法念處就可以,這是不合理經典的說法,四念處應該都是同時修習的。

 


相應部47相應1/蓭婆巴利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蓭婆巴利的園林。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這是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愁與悲的超越、為了苦與憂的滅沒、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之無岔路之道,即:四念住,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住於在受上隨觀受,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住於在心上隨觀心,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比丘們!這是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愁與悲的超越、為了苦與憂的滅沒、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之無岔路之道,即:四念住。」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1/25/2014

禪師開示篇-《蓭婆羅經》


禪師開示篇-蓭婆羅經

迦諦喇禪師開示

 

本文是禪師第四天的開示,蓭婆羅經》,是禪師的翻譯者的翻譯經名,以下是我對禪師開示的簡單筆記。

佛陀住在毘舍離蓭婆羅園。

佛陀言,如何令眾生心清淨,超越憂苦,証聖道,証入涅槃,修習四念處是唯一的方法,可令眾生心清淨。

世間上有天人、人類、畜生等,其內心充滿煩惱,看到討厭或喜愛的所緣,便討厭或者貪愛。接受太多的貪、嗔等所緣,內心便會染著貪和嗔。定禪只是一時的平息。

修習毗婆舍那,有五種利益:

首先,修習毗婆舍那是對準所緣,當下便清淨與和平,因此修習四念處,能令眾生心清淨。

第二種利益:令眾生超越愁悲

人有許多各種愁悲,所受痛苦是強烈的,懂得觀照,接受當下,面對當下,痛苦相對減少。我們連自己的身體都保不住,何況是父母至親或者是財物呢?

第三種利益:滅除身心憂苦

內心和身體都有痛苦,不了解修習方法,將會受到更大的痛苦,或家人得重病,心中憂苦,生意不順也是如此,不懂得觀照法,或會受不了而輕生。

修毘婆舍那,對於一切不是永恆不變,不能依自己的意思,了知了這個道理,便可以超越,這個方法流經了二千四百年而依然可用,依著正念增強,便能滅去身心憂苦。

第四種利益:能証聖道

可生起觀智,可得預流、一來、不還的道智,証得聖道。


最後的利益是,現証涅槃。我們修行就是要証涅槃,修四念處便可証得。

 

 

這一篇《蓭婆羅經》的開示,未完,禪師接著談到各別修習四念處的方法,因為此篇只談到身念處,我便合併到下一篇,和其他念處一起記錄。

找這篇原始經文,費了不少時間,因為不知道翻譯經名的用字,只好一篇一篇的看,看了幾乎全部相應部經文才看到它。呼~

 



相應部47相應1/蓭婆巴利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蓭婆巴利的園林。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這是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愁與悲的超越、為了苦與憂的滅沒、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之無岔路之道,即:四念住,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住於在受上隨觀受,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住於在心上隨觀心,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比丘們!這是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愁與悲的超越、為了苦與憂的滅沒、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之無岔路之道,即:四念住。」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1/24/2014

禪師開示篇-不退法經

禪師開示篇-不退法經
迦諦喇禪師開示
 
本文是禪師第三天的開示,《不退法經》,是禪師的翻譯者的翻譯經名,以下是我對禪師開示的簡單筆記。
什麼是六個不退法呢?
1.不喜歡事業
2.不喜歡談話
3.不喜歡睡眠
4.不喜歡伴侶
5.善聽者
6.親近善友
佛說:具備此六不退法,不論過去、未來、現在,禪法不終,隨時都會進步的。
1.不喜歡事業
喜好事業成就,便會忘記輪迴苦而精進,如此禪法不會進步。佛弟子以為建設道場或慈善事業是好的,但出家是為了解脫,若忙於這些事,法是會退失的,我也辦了一所學校,但我請別人經營,因為我的事業是禪修和教授佛法,而不是投身於慈善事業。
過去的佛陀時代,禪修是須要獨處的,現代有了禪修中心,可以讓行者在短期內培養正念和正定,少事才能在禪法上進步。
2.不喜歡談話
一般人喜歡談話,我們禪修營是禁止說話的,專注於業處,話多了,在短時間內,無法培養正念和正定。
3.不喜歡睡眠
睡眠和禪法是相對的,睡眠中不能提起正念,像禪修中的昏沈和睡眠。在緬甸是上午三點起床,晚上九點休息,禪坐中的昏沈,只是身體的疲憊,要好好的觀照。
4.不喜歡伴侶
人都喜歡家人、朋友,但若放不下,是無法禪修的,若執著家人,則不能禪修,禪修是要自己一個人的。佛陀亦是離家修行的,一個人獨處,找尋禪法,所以禪修者是獨自一人的。
5.善聽者
去我慢、嗔恨心,要有善聽的品行,聽從教導,禪法才會進步,這很重要,不論世間、出世間都是如此,接受別人意見,信念不同會有我慢心,會得不到利益,與煩惱是相應的。有行者已學了各種禪法,會問他要不要接受改變,如果行者願意,我才會有所建議。具備善聽的條件,才能精進禪法。
6.親近善友
須要和善友(禪師或道友)親近,禪法路上是須要善知識,才能禪修的。要了解毘婆舍那禪法,除了須要善知識之外,善友、合宜住處、時間、宿世波羅密等四個重要條件,方可進步自己的禪法。
佛陀說不退法,行者如今都具備了,過去、現在、未來都會進步,出家眾要自知自己出家的初衷,健康的時候,要如實禪修。
以下是莊師兄翻譯的《不退失經》,我從內容取擇而得:
增支部622/不退失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我將教導這六個不退失法,你們要聽!……(中略)
而,比丘們!哪六個不退失法呢?
不樂於做事、不樂於談論、不樂於睡眠、不樂於眾居、易受諫、善友誼,
比丘們!這是六個不退失法。
比丘們!凡任何過去世不從善法失法者,全都以這六法不從善法失法;
比丘們!凡任何未來世不從善法失法者,也將全都以這六法不從善法失法;
比丘們!凡任何現在不從善法失法者,也全都以這六法不從善法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