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2015

吳老師上課略記~《相應部》第十 夜叉相應 第三經針毛

吳老師上課略記~《相應部》第十 夜叉相應第三經針毛
 
一、經文內容
依經文內容說到,針毛夜叉看見佛陀住到他的居處石牀,他想要試看這位沙門有何能耐,所以三次碰撞佛陀,而佛陀都閃身,不讓他碰到,後來與佛陀談法的經過。
對答偈頌很讚,恭錄於下:
 
夜叉:
貪欲與瞋恚     以何為因起
快不快恐怖     又從何因生
猶如童子等     放其縛足鳥
心想何處起
 
佛陀:
貪欲與瞋恚     當由渴愛起
快不快恐怖     悉由自己生
猶如童子等     放其縛足鳥
心想由此起     身從渴愛生
尼俱律陀樹     其幹由根生
凡夫著愛欲     如徧林蔓草
知其生因者     則以滅此因
諦聽之夜叉     彼等前來渡
難渡渡瀑流     無有受再
 
對應雜阿含的偈頌如下:
時,針毛鬼說偈問佛:
「一切貪恚心,以何為其因?不樂身毛竪,恐怖從何起?
 意念諸覺想,為從何所起?猶如新生兒,依倚於乳母。」
 
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如尼拘律樹,展轉相拘引,如籐綿叢林。
 若知彼所因,當令鬼覺悟,度生死海流,不復重增有。」
 
二、老師上課內容略記:
阿富羅,在古代是拜火教的神祇,雅利安人帶到印度,才稱為阿修羅,是原住民既有的信仰,亦住在天上,可創造人,但亞利安人進來,打敗原住民,便將其神祇編入為惡神。
研讀神話,要由歷史來認識,如:四天王有著原住民的臉,性情有善有惡,是在佛教編入以後,才分為東、西、南、北等天王,分成四個方位的守護神,神話在佛教中重新被安排,具有慈悲和正義感,不會再殺人了,此經是屬於早期的經,因為,夜叉還沒有被編入天的內容中,天的內容有須彌山及山下等等的各種天,他們還是在地上跑來跑去的,所以應是佛陀時代的經文。
印度史詩之美這一書中,年代及神祗是如何編進來及如何變化,其和拜火教的關係等等歷史,並沒有解說,是以四吠陀為主的。例如:金剛杵。它在最初的形相是斧頭,用來打碎物品及砍樹等等用途,石器時代後期才有鐵的出現,而金剛是為表示很硬,可破的意思。人類最早用斧頭,神話要由此說起,西元前二千年就有的拜火教時代,便是以此器為起始,拿斧開天闢地,由此概念而來,都是同樣的想法。
而中國的燧人氏,鑽木取火,同樣使用火,但並沒有變成宗教。
此夜叉很標準的,是印度原住民的神,尤其到大乘時代,才分有東西南北四方;而在阿毗達磨時期,才有各天的分別,佛陀的時代根本沒有這些須彌山的想法,以及種種天的想法,這是阿毗達磨的想法,而且這些夜叉並不是很壞,此經就是善良的。
另外,住的地點,我們要先想一下,這裡針毛夜叉之石牀,便可能是住在山洞中,如土地公廟一樣,是像原住民所信之鬼神的地方,如同十力迦葉也住在神廟內。
佛陀經過此地時,想也可以住此地,夜叉不認識佛陀,想碰一碰,來知道佛陀的力量有多大。
此經的深層意義是講到:怒。這不是欲死之人有力氣發起的,而主要在穩定怒氣,如此才有慈悲心的生起。
此經主要講:怒。
佛陀閃身,因為與怒相碰,不是好事,講心的不清淨,氣濁,心不乾淨,和這些人相碰,並不是好事,講怒的力量,也不是一件好事,本文主要在表達這些事情。讀經要知道故事背景的表達內容才是重點,而不是表面所說的事,
接下問問題,若答不出,便如何,這是經典中常見到佛陀與外道問答的例子。
貪、瞋,心所的問題,是阿毗達磨的分類,二分法世間,離世間才能成為聖者。開養老院的侄兒說,世間的財富又帶不走,為何要打拼,地球的出現,在幾億萬年以前,人百歲,相較之下,只是不到一秒的時間,人雖活不到一秒,確是很貴重的。
還有縛足鳥的比喻,如同小孩玩鳥,足縛線,飛走還可以拉回,如在世間縛住了,是跑不掉的,好壞等混亂的事,是停不下來的。
如法句經言:
諸法意先導
意主意造作
若人染污意
如輪隨獸足
 
說到意,人的心染污了,我們就像車輪跟著牛足的後面走一樣。此法句之中,是以“意”為主的,心(意)清不清淨,更為重要。
刀,用來開天闢地,做什麼事都很方便,但用來砍人,便不好了,力量用在善的地方好,不善便不好了,夜叉很有力量,若沒有慈悲,便會害人。
偈中的尼俱律陀樹,是榕樹,氣根很多,下垂,可以擴得很大,是其幹由根生之意。另也有說是棕樹的,只有一根,樹莖被砍去,根部底下再長出芽來,是不易除去之意。生命力特別強,世間壞的生命力特別強,好壞的事,都是由心生出來的,所以由蔓草來比喻根很多,拔都拔不完,只有用火燒成灰,隨風而去,不再生起,便是所作已辦了。
 
 
註:
 
1.須彌山
 
傳說須彌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須彌山由金、銀、琉璃和玻瓈(並非玻璃,而是類似水晶),四寶構成。
根據《長阿含經》的說法,須彌山北為北俱盧洲、東為東勝神洲、西為西牛賀洲、南為南贍部洲。根據佛教《起世經》:「須彌山王(即須彌山),北面天金所成,照鬱單越洲(即「北俱盧洲」)。須彌山王,東面天銀所成,照弗婆提洲(即「東勝神洲」)。須彌山王,南面天青琉璃所成,照閻浮提洲(即南贍部洲」)。須彌山王,西面天頗梨所成,照瞿陀尼洲(即「西牛貨洲」)。」其高84000由旬,山頂為帝釋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起世因本經》也描述了須彌山的具體景象。
 
2.拜火教
起源發展編輯
起源
西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越過現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脈湧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地區,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並實行煩瑣的祭祀儀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地位已經十分重要。
發展
早期的原始宗教還沒有一個唯一的造物主概念,但在眾神中漸漸發展出了主神。後來一神教的出現,和雅利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中的主要內容:密特拉mitra)崇拜,有直接的關係,密特拉崇拜在上古是最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火、光明、太陽神崇拜都源自密特拉崇拜,它是古埃及多神崇拜文明之外較早具有一神論萌芽的宗教崇拜。有人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的一神論,阿肯那頓法老(Akhenaten,有時亦譯作埃赫那頓)的宗教改革,有來自它的影響,當然證據還不充分。
阿胡拉·马兹达标志阿胡拉·馬茲達標誌
瑣羅亞斯德教事實上已經是一個改革過的宗教信仰。到西元前6世紀,瑣羅亞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論性質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馬茲達成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創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則被降格為阿胡拉·馬茲達在人世中的代表。但後來伊斯蘭教進入波斯時,最負隅頑抗的不是當時波斯的主流信仰瑣羅亞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0510.htm?fromtitle=%E6%8B%9C%E7%81%AB%E6%95%99&fromid=295185&type=syn
 
 
三、經文對讀:
 
〔三〕第三 針毛[4] [0352a~0353a]
 
《雜阿含1324經》
〔三〕第三 針毛[4]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針毛鬼住處夜宿。
  爾時,針毛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
[0352a10]
[0352a10] 爾時,世尊住伽耶之石牀,針毛夜叉之住處。
時,有炎鬼,見世尊在針毛鬼住處夜宿,見已,往詣針毛鬼所,語針毛鬼言:
  
[0352a11]
[0352a11] 時,怯羅夜叉與針毛夜叉路過世尊近處。
「聚落主!汝今大得善利,今,如來、應、等正覺於汝室宿。」
 
[0352a12]
[0352a12] 時,怯羅夜叉告針毛夜叉曰:「此是沙門。」
針毛鬼言:
  「今當試看,為是如來為非?」
時,針毛鬼與諸鬼神集會已,還歸自舍,束身衝佛。
  爾時,世尊卻身避之。
  如是再三,束身衝佛,佛亦再三卻身避之。
爾時,針毛鬼言:「沙門怖耶?」
佛言:
  「聚落主!我不怖也,但汝觸惡。」
  
[0352a13]
[0352a13] 「不!此非沙門,是小沙門。至少知彼是沙門耶!小沙門耶!〔暫〕為小沙門。」
[0352a14]
[0352a14] 時,針毛夜叉來詣世尊處。詣已,以身碰世尊。
[0353a01]
[0353a01] 時,世尊將身閃避。
[0353a02]
[0353a02] 時,針毛夜叉,以此白世尊:「沙門!恐怖我耶?」
[0353a03]
[0353a03] 「不!友!我非恐怖,然而,與汝相觸,總非善事。」
 
針毛鬼言:
  「今有所問,當為我說,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當壞汝心,裂汝胸,令汝熱血從其面出,捉汝兩手,擲恆水彼岸。」
[0353a04]
[0353a04] 「沙門!我問汝,汝若不能說明,汝當亂心,當破汝之心臟,取汝之兩脚,投諸恒河之彼岸。」
  佛告針毛鬼:
  「聚落主!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壞如來、應、等正覺心者;能裂其胸者;能令熱血從面出者;執其兩臂擲著恆水彼岸者,汝今但問,當為汝說,令汝歡喜。」
 [0353a06] 一〇
[0353a06] 「不!友!我於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於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中,不見我心亂、破我心臟,取兩脚投諸恒河彼岸者。然而,友!欲者先問。」
時,針毛鬼說偈問佛:
  「一切貪恚心,以何為其因?不樂身毛竪,恐怖從何起?
   意念諸覺想,為從何所起?猶如新生兒,依倚於乳母。」
[0353a08] 一一
貪欲與瞋恚     以何為因起
快不快恐怖     又從何因生
猶如童子等[5]     放其縛足鳥
心想何處起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如尼拘律樹,展轉相拘引,如籐綿叢林。
   若知彼所因,當令鬼覺悟,度生死海流,不復重增有。」
  爾時,針毛鬼聞世尊說偈,心得歡喜,向佛悔過,受持三歸。
  佛說此經已,針毛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53a12] 一二
  〔世尊:〕
貪欲與瞋恚     當由渴愛起
快不快恐怖     悉由自己生
猶如童子等     放其縛足鳥
心想由此起     身從渴愛生
尼俱律陀樹     其幹由根生
凡夫著愛欲     如徧林蔓草
知其生因者     則以滅此因
諦聽之夜叉     彼等前來渡
難渡渡瀑流     無有受再
 
:
[0352004] 雜阿含經卷四九.三一(大正藏二.三六三b)。
[0353005]
童子,繫縛鳥足放之,鳥乍飛又落,惡心於心中生起,旋又歸於心。
[0354006]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六(大正藏二.三六二a)。
[0354007]
此偈,只於緬甸本才有。(CBETA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校勘符號"[07]"CBETA於此處加上"[07]"之校勘條目)
[0355008]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大正藏二.三六四a)。
[0355009]
虔誠之優婆夷,令其幼子左奴出家。左奴為沙彌精勤於諷誦經典,並云以此諷誦經卷功德與父母。但其現生父母雖不能知,其前生之母乃一夜叉女,得受此功德。夜叉女因此得受諸天愛敬。後來左奴及長大並不喜悅為沙門,乃往生母處訴心意。彼夜叉女一者曾救挽其名譽;一者曾為遮止左奴之還俗,於是左奴倒地吹泡。(CBETA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校勘符號"[09]"CBETA於此處加上"[09]"之校勘條目)
[0355010]
此偈僅只緬甸本才有,或許係不必要者。(CBETA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校勘符號"[10]"CBETA於此處加上"[10]"之校勘條目)
[0355011]
得神變分之日。謂在初八日前後,或十四日之前日,或安居後之自恣之日,特別是云守持齋戒之日。能於此日守齋戒者,可得神變,故稱得神變分日。
[0357012]
在底本中脫漏此二句,茲依暹羅本補充。
[0357013]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八(大正藏二.三六二c)。
[0357014]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九(大正藏二.三六二c)。
[0358015]
傍晚,世尊坐在香殿陽台上說法。夜叉女之鬱多羅抱腰牽引富那婆藪之手在便所及塵埃等處尋找食物。來至香殿之後,聽到有人集聚之聲音,心想或許是宴會,而欣悅走近,忽然間聽到世尊說法之聲音。諸天雖知有夜叉之走近,卻未予驅止而此夜叉則恰如餓鬼。
[0358016] magganā = patthanā

[0359017]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七(大正藏二.一五七b)。
[0360018]
通往墓地之城門,走過此城門,便有通往墓地之道路。
[0360019] amanussā
非人。
[0360020]
底本之 assasari-rathā,讀為 assatari-ratha
[0362021]
雜阿含經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0362022]
原文 appaṭivāṇīyaṁ 佛音解釋為:雖一直飲用,卻不覺得飽(Punappunaṁ bhūnjantana naruccati)。護法則提出不還果解之。《長老偈註》六十一頁。
[0362023]
雜阿含經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0363024]
雜阿含經卷五〇.四(大正藏二.三六五b)。
[0363025]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八(大正藏二.一六一a)。
[0364026] vyāharissasi
底本脫落 vyā
[0366027]
此二句,僅只緬甸本有,應予省略。
是原住民就有的信仰,亦住在天上,可創造人,但亞利安人進來,打敗原住民,便將其神祇編入為惡神。
研讀神話,要由歷史來認識,如:四天王有著原住民的臉,性情有善有惡,是在佛教編入以後,才分為東、西、南、北等天王,分成四個方位的守護神,神話在佛教中重新被安排,具有慈悲和正義感,不會再殺人了,此經是屬於早期的經,因為,夜叉還沒有被編入天的內容中,天的內容有須彌山及山下等等的各種天,他們還是在地上跑來跑去的,所以應是佛陀時代的經文。
印度史詩之美這一書中,年代及神祗是如何編進來及如何變化,其和拜火教的關係等等歷史,並沒有解說,是以四吠陀為主的。例如:金剛杵。它在最初的形相是斧頭,用來打碎物品及砍樹等等用途,石器時代後期才有鐵的出現,而金剛是為表示很硬,可破的意思。人類最早用斧頭,神話要由此說起,西元前二千年就有的拜火教時代,便是以此器為起始,拿斧開天闢地,由此概念而來,都是同樣的想法。
而中國的燧人氏,鑽木取火,同樣使用火,但並沒有變成宗教。
此夜叉很標準的,是印度原住民的神,尤其到大乘時代,才分有東西南北四方;而在阿毗達磨時期,才有各天的分別,佛陀的時代根本沒有這些須彌山的想法,以及種種天的想法,這是阿毗達磨的想法,而且這些夜叉並不是很壞,此經就是善良的。
另外,住的地點,我們要先想一下,這裡針毛夜叉之石牀,便可能是住在山洞中,如土地公廟一樣,是像原住民所信之鬼神的地方,如同十力迦葉也住在神廟內。
佛陀經過此地時,想也可以住此地,夜叉不認識佛陀,想碰一碰,來知道佛陀的力量有多大。
此經的深層意義是講到:怒。這不是欲死之人有力氣發起的,而主要在穩定怒氣,如此才有慈悲心的生起。
此經主要講:怒。
佛陀閃身,因為與怒相碰,不是好事,講心的不清淨,氣濁,心不乾淨,和這些人相碰,並不是好事,講怒的力量,也不是一件好事,本文主要在表達這些事情。讀經要知道故事背景的表達內容才是重點,而不是表面所說的事,
接下問問題,若答不出,便如何,這是經典中常見到佛陀與外道問答的例子。
貪、瞋,心所的問題,是阿毗達磨的分類,二分法世間,離世間才能成為聖者。開養老院的侄兒說,世間的財富又帶不走,為何要打拼,地球的出現,在幾億萬年以前,人百歲,相較之下,只是不到一秒的時間,人雖活不到一秒,確是很貴重的。
還有縛足鳥的比喻,如同小孩玩鳥,足縛線,飛走還可以拉回,如在世間縛住了,是跑不掉的,好壞等混亂的事,是停不下來的。
如法句經言:
諸法意先導
意主意造作
若人染污意
如輪隨獸足
 
說到意,人的心染污了,我們就像車輪跟著牛足的後面走一樣。此法句之中,是以“意”為主的,心(意)清不清淨,更為重要。
刀,用來開天闢地,做什麼事都很方便,但用來砍人,便不好了,力量用在善的地方好,不善便不好了,夜叉很有力量,若沒有慈悲,便會害人。
偈中的尼俱律陀樹,是榕樹,氣根很多,下垂,可以擴得很大,是其幹由根生之意。另也有說是棕樹的,只有一根,樹莖被砍去,根部底下再長出芽來,是不易除去之意。生命力特別強,世間壞的生命力特別強,好壞的事,都是由心生出來的,所以由蔓草來比喻根很多,拔都拔不完,只有用火燒成灰,隨風而去,不再生起,便是所作已辦了。
 
 
註:
 
1.須彌山
 
傳說須彌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須彌山由金、銀、琉璃和玻瓈(並非玻璃,而是類似水晶),四寶構成。
根據《長阿含經》的說法,須彌山北為北俱盧洲、東為東勝神洲、西為西牛賀洲、南為南贍部洲。根據佛教《起世經》:「須彌山王(即須彌山),北面天金所成,照鬱單越洲(即「北俱盧洲」)。須彌山王,東面天銀所成,照弗婆提洲(即「東勝神洲」)。須彌山王,南面天青琉璃所成,照閻浮提洲(即南贍部洲」)。須彌山王,西面天頗梨所成,照瞿陀尼洲(即「西牛貨洲」)。」其高84000由旬,山頂為帝釋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起世因本經》也描述了須彌山的具體景象。
 
2.拜火教
起源發展編輯
起源
西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越過現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脈湧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地區,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並實行煩瑣的祭祀儀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地位已經十分重要。
發展
早期的原始宗教還沒有一個唯一的造物主概念,但在眾神中漸漸發展出了主神。後來一神教的出現,和雅利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中的主要內容:密特拉mitra)崇拜,有直接的關係,密特拉崇拜在上古是最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火、光明、太陽神崇拜都源自密特拉崇拜,它是古埃及多神崇拜文明之外較早具有一神論萌芽的宗教崇拜。有人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的一神論,阿肯那頓法老(Akhenaten,有時亦譯作埃赫那頓)的宗教改革,有來自它的影響,當然證據還不充分。
阿胡拉·马兹达标志阿胡拉·馬茲達標誌
瑣羅亞斯德教事實上已經是一個改革過的宗教信仰。到西元前6世紀,瑣羅亞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論性質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馬茲達成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創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則被降格為阿胡拉·馬茲達在人世中的代表。但後來伊斯蘭教進入波斯時,最負隅頑抗的不是當時波斯的主流信仰瑣羅亞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0510.htm?fromtitle=%E6%8B%9C%E7%81%AB%E6%95%99&fromid=295185&type=syn
 
 
三、經文對讀:
 
〔三〕第三 針毛[4] [0352a~0353a]
 
《雜阿含1324經》
〔三〕第三 針毛[4]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針毛鬼住處夜宿。
  爾時,針毛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
[0352a10]
[0352a10] 爾時,世尊住伽耶之石牀,針毛夜叉之住處。
時,有炎鬼,見世尊在針毛鬼住處夜宿,見已,往詣針毛鬼所,語針毛鬼言:
  
[0352a11]
[0352a11] 時,怯羅夜叉與針毛夜叉路過世尊近處。
「聚落主!汝今大得善利,今,如來、應、等正覺於汝室宿。」
 
[0352a12]
[0352a12] 時,怯羅夜叉告針毛夜叉曰:「此是沙門。」
針毛鬼言:
  「今當試看,為是如來為非?」
時,針毛鬼與諸鬼神集會已,還歸自舍,束身衝佛。
  爾時,世尊卻身避之。
  如是再三,束身衝佛,佛亦再三卻身避之。
爾時,針毛鬼言:「沙門怖耶?」
佛言:
  「聚落主!我不怖也,但汝觸惡。」
  
[0352a13]
[0352a13] 「不!此非沙門,是小沙門。至少知彼是沙門耶!小沙門耶!〔暫〕為小沙門。」
[0352a14]
[0352a14] 時,針毛夜叉來詣世尊處。詣已,以身碰世尊。
[0353a01]
[0353a01] 時,世尊將身閃避。
[0353a02]
[0353a02] 時,針毛夜叉,以此白世尊:「沙門!恐怖我耶?」
[0353a03]
[0353a03] 「不!友!我非恐怖,然而,與汝相觸,總非善事。」
 
針毛鬼言:
  「今有所問,當為我說,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當壞汝心,裂汝胸,令汝熱血從其面出,捉汝兩手,擲恆水彼岸。」
[0353a04]
[0353a04] 「沙門!我問汝,汝若不能說明,汝當亂心,當破汝之心臟,取汝之兩脚,投諸恒河之彼岸。」
  佛告針毛鬼:
  「聚落主!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壞如來、應、等正覺心者;能裂其胸者;能令熱血從面出者;執其兩臂擲著恆水彼岸者,汝今但問,當為汝說,令汝歡喜。」
 [0353a06] 一〇
[0353a06] 「不!友!我於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於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中,不見我心亂、破我心臟,取兩脚投諸恒河彼岸者。然而,友!欲者先問。」
時,針毛鬼說偈問佛:
  「一切貪恚心,以何為其因?不樂身毛竪,恐怖從何起?
   意念諸覺想,為從何所起?猶如新生兒,依倚於乳母。」
[0353a08] 一一
貪欲與瞋恚     以何為因起
快不快恐怖     又從何因生
猶如童子等[5]     放其縛足鳥
心想何處起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如尼拘律樹,展轉相拘引,如籐綿叢林。
   若知彼所因,當令鬼覺悟,度生死海流,不復重增有。」
  爾時,針毛鬼聞世尊說偈,心得歡喜,向佛悔過,受持三歸。
  佛說此經已,針毛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53a12] 一二
  〔世尊:〕
貪欲與瞋恚     當由渴愛起
快不快恐怖     悉由自己生
猶如童子等     放其縛足鳥
心想由此起     身從渴愛生
尼俱律陀樹     其幹由根生
凡夫著愛欲     如徧林蔓草
知其生因者     則以滅此因
諦聽之夜叉     彼等前來渡
難渡渡瀑流     無有受再
 
:
[0352004] 雜阿含經卷四九.三一(大正藏二.三六三b)。
[0353005]
童子,繫縛鳥足放之,鳥乍飛又落,惡心於心中生起,旋又歸於心。
[0354006]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六(大正藏二.三六二a)。
[0354007]
此偈,只於緬甸本才有。(CBETA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校勘符號"[07]"CBETA於此處加上"[07]"之校勘條目)
[0355008]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大正藏二.三六四a)。
[0355009]
虔誠之優婆夷,令其幼子左奴出家。左奴為沙彌精勤於諷誦經典,並云以此諷誦經卷功德與父母。但其現生父母雖不能知,其前生之母乃一夜叉女,得受此功德。夜叉女因此得受諸天愛敬。後來左奴及長大並不喜悅為沙門,乃往生母處訴心意。彼夜叉女一者曾救挽其名譽;一者曾為遮止左奴之還俗,於是左奴倒地吹泡。(CBETA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校勘符號"[09]"CBETA於此處加上"[09]"之校勘條目)
[0355010]
此偈僅只緬甸本才有,或許係不必要者。(CBETA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校勘符號"[10]"CBETA於此處加上"[10]"之校勘條目)
[0355011]
得神變分之日。謂在初八日前後,或十四日之前日,或安居後之自恣之日,特別是云守持齋戒之日。能於此日守齋戒者,可得神變,故稱得神變分日。
[0357012]
在底本中脫漏此二句,茲依暹羅本補充。
[0357013]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八(大正藏二.三六二c)。
[0357014]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九(大正藏二.三六二c)。
[0358015]
傍晚,世尊坐在香殿陽台上說法。夜叉女之鬱多羅抱腰牽引富那婆藪之手在便所及塵埃等處尋找食物。來至香殿之後,聽到有人集聚之聲音,心想或許是宴會,而欣悅走近,忽然間聽到世尊說法之聲音。諸天雖知有夜叉之走近,卻未予驅止而此夜叉則恰如餓鬼。
[0358016] magganā = patthanā

[0359017]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七(大正藏二.一五七b)。
[0360018]
通往墓地之城門,走過此城門,便有通往墓地之道路。
[0360019] amanussā
非人。
[0360020]
底本之 assasari-rathā,讀為 assatari-ratha
[0362021]
雜阿含經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0362022]
原文 appaṭivāṇīyaṁ 佛音解釋為:雖一直飲用,卻不覺得飽(Punappunaṁ bhūnjantana naruccati)。護法則提出不還果解之。《長老偈註》六十一頁。
[0362023]
雜阿含經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0363024]
雜阿含經卷五〇.四(大正藏二.三六五b)。
[0363025]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八(大正藏二.一六一a)。
[0364026] vyāharissasi
底本脫落 vyā
[0366027]
此二句,僅只緬甸本有,應予省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