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14

寫在103年末法心禪苑密集禪修營之前


寫在103年末法心禪苑密集禪修營之前

 

剛才從三總回來,同室的另兩位長者已出院,真安靜!

明天婆婆就要出院了,這麼巧,也正是禪修營的報到日,搭配得極完美,我亦走得心安。

這十天來,看著其他床的老人家們,不是不省人事,便是心智退化,在醫院的醫治行為,只為了延長那一口氣,唉!生命的意義何在啊?

人生的尾聲,若不幸須在病床上,不能自主,終日與床為伍,任憑看護擺佈,假使無知無覺也便罷了,心智漸失,許多行為漸退至兒童的無知狀態,行為甚無道理可循,只剩基本生存本能,歲月在吃吃睡睡,吵吵鬧鬧裡,走向凋零,想著,想著,突然覺得爸媽在未到此刻之前,早已仙去,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呢!我也想要如此的早早歸去,不願留此無用之年。

明天要去禪修了,這一回修四十一天,是自己學禪以來,最長的一期密集禪修了;冬天清晨四點起床,對中老年人而言,辛苦自是不在話下,我頗有不再如此的最終回念想,明年,便把機會讓給無法報上名的行者了,我已佔用太多良機,不能再霸住不放,這麼優秀的禪師,應該有更多行者接受教誨和修習才是。

這一期,我必將更加專注和勇猛,亦即正念和精進並用,好好的、痛快的修習,以生命最終回之念想來警醒自己,正是所謂:假設自己的生命即將終了,只剩四十天,這最後一擊,能走到什麼境地去,好想試試看……
一直以來,都深自慶幸著,今世得遇正法,因緣圓滿,不僅深入經藏,更能實修實證,以修行印證經論,以經論導引修行,這兩股力量,交互應用得宜,修行也無甚阻力,此生倘若至此而息,心願也算得償,了無遺憾啊!

12/10/2014

《一切都是法》讀書心得──找不到熟悉的目標


《一切都是法》讀書心得

──找不到熟悉的目標

20141210

 

年底四十日的密集禪修,眼看著就快到了,懶散慣了的心,再度收拾起來,準備應對了。

昨日和美齡聊了一會,談到心念處禪修法時,因為個人的修習以腹部為主要目標慣了,便沒有想要另習一法,以免心另生分別抉擇,但這本《一切都是法》,還是很值得參考的禪修書籍,上回聽玉珍的心念處禪修心得後,便讀了相關的資料,如今已過月餘,我亦是生疏了此法的法要了。一早下坐後,便想著,再看一看吧!

電子書的閱讀,和書本不同,少了隨手翻看的自在,一開始,多是由上至下的順序瀏覽,拉至第七頁時,一眼看到這個問題,於我正當關切,於是想著記錄下來,日後,或可參考:

 

問題:哪種觀察目標更好,鼻端的出入息還是腹部的起伏?

答案:都一樣!一個目標不會比另一個目標更好。一個目標,只是一個目標。如果你認為一個目標比另外一個目標更好,你很自然地就會對你選擇的那個目標生起執著。然後,當你注意不到那個特定的目標時,也許你會發覺自己不能禪修了。

 

當你選擇一個“更好的”目標時,貪心肯定會生起。當你找不到你選擇的那個目標時,嗔心會生起。相信某個目標“好”是癡心在運作。

 

那麼,你禪修的職責是去發展目標,還是去發展覺知的能力呢?目標總是會依照它們各自的性質而呈現;你的工作是去發展覺知。不要試圖去改變正在發生的事情,努力去加強並且提升那個心,它的覺知力還不是那麼強。剛開始時,正定很少,智慧也很弱,精進虛弱無力,信心也缺乏。禪修是培養並且加強五根的工作,它們是正念、正定、精進、信心和智慧。


 

20141212

上回只把文章先摘錄下來,還沒有寫上我的操作心得,最近因為婆婆開了置換膝關節的手術,忙了點,今天有心情了,來寫一下吧!

由於今年上半年的兩次密集禪修後,禪相有了很大的不同轉變,原本熟悉清晰的腹部目標,因為突破腹部,而擴大遍及於全身;觀照時,觀腹部即等同於觀全身,大越師稱說是:「同步」了。我的直接感覺是,一向專擅觀照腹部的我,如今目標變得輕微隱晦,若有似無了,進入一種摸不著頭緒的尷尬期,因為觀法大大的改變了,全身一起連動下,觀照心容易散開,沒有以往如針尖般穿入,甚至穿透的成就感。師父說,腹部會變模糊,就那一點點的目標,也要持續觀照下去。我正在慢慢的摸索和適應呢!

玉珍去參加心念處禪修營回來後,聽她分享心得之餘,並閱讀了她們的禪修用書,看到這一段文章,感覺可試,於我現時的過渡心緒觀照,很有助益。

練習了幾週,雖然不是很用功的天天修習,但,昨日開始,已漸漸抓到訣竅,不再受到淺層心緒波動而散亂了觀照力道,由心念處為入手處,也能作深觀了。

訣竅就是,不斷的保持「覺知」。

 

 

12/07/2014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07.01 蔣勳講座




記得先父有兩套清明上河圖的郵票,我從小就常常玩賞這幅圖,只是此圖本來就複雜,而郵票又是這麼小小的一幀,當然看不明瞭細微的人物動態,記憶中,那座佈滿商店的大橋,最引人注目。
在現代科技的輔助之下,居然有這個機會,看到一大片牆並且是動態的圖,真的太感動了~~


蔣勲這麼一系列的講解,更加深了對此圖的背景和歷史的了解,今天無意間看到這影片,便趕在出門之前把它們放到部落格來,有空時,就可以來回味~

11/27/2014

<摄阿毗达摩义论>专题一:八正道2



 <摄阿毗达摩义论>专题一:八正道2


聽了這麼多視頻佛法講解,個人以為,以云海法師所講,最合我的胃口。
這一段是講八正道專題2,講了何以要以習經教為先的理由,完全同意,講得很直爽,超同意!







11/24/2014

小鳳的窗台上--對信仰上的一點感觸

 我想,一個人選擇信仰的方向,或許跟自己對自己的期待,是有很大關聯的吧!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期許,是在人間生活上的平安順利,那麼,他的信仰,須要的是一位能賜福、排解困難和心靈依靠的對像。現在普世之中,以此信仰為宗的,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吧!
不管是佛教的淨土、密宗、觀音信仰等等,甚至對釋迦佛陀的禮拜,很少不是為了求平安、健康、事業順利,並求保佑全家大小吉祥安樂的。如此,就不必再談論其他宗教了,道教、基督教、回教、民間信仰的神道等等,都是沒有例外的。
不管哪個宗教,也不管供桌上有沒有供品,每位信眾,或者拿起香來,或者合掌低頭,或者跪下求禱,你求過嗎?都求些什麼呢?為什麼要求呢?用什麼態度求呢?
在向外祈求的當下,你觀察過自己的內心嗎?自己能更獨立嗎?自己有更努力嗎?自己心力一直在加強嗎?自己的貪心有減少嗎?自己的自大傲慢有一點點的反省嗎?發現過自己的愚癡嗎?能夠承認自己又貪又瞋又癡嗎?
每個人是不是一直都只看見別人的缺點,總指責數算著別人的表現差勁,而自以為自己最公正、最完美、最無私、最美好、最睿智呢?
經常有人對我說,妳因為福報好,有好的老公養,兒子獨立又乖巧,生活順利而美滿,所以可以常常去禪修......等等。
其實,我一點都不這麼想吔~應該說,我因為喜好禪修而放棄世俗的欲求,欲望能降就降,極力爭取修行的機會,並且不為了更優質的物質生活,而放棄清閒的機會,卡一個長時間的工作,去追求金錢、作為心靈上的依靠,成為人人眼中有身份地位的人,只願是一個沒有職業,沒機會穿著亮眼服飾去上班,沒有地方一展所長來爭取榮譽和認同的家庭主婦,生活上,能放就放,簡簡單單的過著日子。
相對的,若是你與我異地而處,其實,不見得便能安心,甚至沒有耐心,能一再的去參加長時間的禪修訓練。所以,不要再說,我有多麼好的福報,無憂無慮的一直在修習了。
我不會要求別人做到符合自己期望的表現,當然也不苛求自己對別人的期望過度付出,目前走到什麼樣的腳步,就過什麼樣的生活,不怨、不貪、不企、不求,如此,心便自在了。
過去生我們看不見,所以會認為,現在悠閒的生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福份;其實不然。應該說,一直以來,我或者從前世到今生的志願,念茲在茲的,就無不是解脫、解脫、解脫......不知已營造了多少世的生活態度,今生才有一點點的清閒,專心的、好好的用在修習上。
上週六和朋友聚餐時,我向她們提出了一個觀念:不要以為福報越多越好,或者以為,修福修德是人生的第一要務,其實,福報剛好夠用來修行就好了,那時,便要努力的應用現有的福德去修行,求解脫;解脫才是第一志願。如果,修行上有了福報不足的困難時,才積極的再去修福,要先修慧,再修福,才能明辨福德的真實樣貌。一切以解脫為前提,修福是為了解脫而舖路,不要只是為現世的生活的質量優渥而努力。
各種宗教裡,無不一直努力的勸人以修福為最高修行,我個人,一點都不認同,真的,福報,剛好就好了,能學會如何不再受內在貪瞋癡等煩惱的攻擊,才是個人最重要的任務啊!
所以,也不必再比較哪個宗教最高級,教內哪個修法最上乘,只要問自己,我已經去除了多少內在煩惱了呢?
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責任,你一直關心外面的人、事、物,當然顧不得自己的慧命了,這是如人飲水,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囉~~
如果還有人認為,這是小乘或者自渡者的自私態度,那我只好笑著一臉天真的祝福他了,好好的想想吧!佛陀在修行証悟的過程中,他有一直分心在做別的事嗎?他示範給世人的解脫法門,是禪修啊!不是持咒,不是受加持,也不依靠他人的力量。我們依著佛陀的四念處教法來修行,為什麼會是自私呢?我們在觀照中斷除煩惱,掙脫煩惱的攻擊,一步一步學習和跟隨佛陀的足印,走向解脫~
你要不要跟上,隨意哦~我可是要先行一步了~

佛教電子書連結

因為幫美齡找一本性空法師的著作,而請問了詠詮有無電子書可用,沒想到他找到了這麼一個電子書庫,多是原始和南傳佛法的著作,禪修用書很豐富,雖然很多都是入門書,或者已讀過;今天還是很開心、快速的一一拜讀一遍,這些書都超厲害,倘若能夠掌握四念處教法要義,專心努力修習,便不會再怕生死洪流,頭出頭沒了啊!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4t3yrvpzBYEMGJMdzZiU2l3enc&usp=sharing







11/12/2014

寒山僧踪




此曲演唱者王建勛已逝,唱得清朗自在,非常喜歡~



寒山僧蹤

作詞:陳建名(臺灣詞曲作家)
  作曲:陳大偉(大陸作曲家)

专辑图片

夜客訪禪登巒峰

山間只一片霧朦朧

水月鏡花,心念浮動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鳴鐘聲聲苦樂皆隨風,君莫要逐雲追夢

拾得落紅葉葉來去都從容,君何須尋覓僧蹤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加上叩鐘偈,用同一個曲調演唱,動人心扉~二十年前了吧!曾有一段時間,經常以自己高亢清亮的高音吟唱此曲,沈浸在莊嚴、悠揚的感動中~近來習禪,已久不唱歌,今日再聽到,少了那粘著迫人的心的悸動,代之生起的,是平穩意解的同悅笑意~~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南無清涼山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嵋山銀色世界大行普賢願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世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11/11/2014

攝阿毗達摩義論 - 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主講




學習"攝阿毘曇",是約十三、四年之前,在法光佛研所上課的事了,當時護法法師先後連續開了兩門南傳論的課程,忘了是先講哪一門課,似乎是"清淨道論"先上,再接著講"攝阿毗達磨義論"。
那時,初次學習以佛教史和論書來認識佛教,把自己學了近二十年的大乘佛法連根拔起,重組了自己認識佛教的拼圖,一片一片慢慢的重新拼湊。
這一部論,對不是修行之人而言,充滿了陌生的名相,其實當時,還蠻用力的重覆學習它,後來有機會習南傳禪法了,又再讀了一遍,對於此論,有了更進一步的驗證,對於"清淨道論"也是如此。
學習此論,彌足珍貴~~

10/28/2014

和自己對話

和自己對話




這兩天在學習和體驗心念處禪修書中的技巧,許多時候,彷彿不斷地向自我靜默對話著。
每每在電腦裡看到購物廣告,順手點進去,一一細看內容時,習慣性的發現心的傾向,極微細的一抹濃沈覺受,是貪。
因為,少與世人接觸,加上心緒穩定,已經極少發現嗔的細作撥動心湖;唯有貪,時不時地,穿梭在眼眸和心底,串連謀反,被發現時,便關注觀照,拔掉它。
心念處禪修法,把觀照的主力,圍繞在心的主題上,拉一點距離,不貼近肉搏,頗似隔山觀虎鬥,其實操作起來很輕鬆,就是持續的觀著,當下心的作為。







10/26/2014

生存,這件事


生存,這件事

1031026

 

早上六點多,被先生的手機鬧鈴吵醒,而設鬧鈴的原因,居然是幾個月前在清華參加同學會的晨喚,呵呵呵!因為是他的第一支手機,還是兒子換機後的舊機,平時不但不用,也幾未開機,所以,一時之間還關不掉這些盡責的叮叮和咚咚。對於這個學電腦的人,不會用手機,還真是一件不知如何做表情的詭事。

我不是個愛睡覺的人,總覺得睡覺是件百無聊賴的事,因此,除非太累或病了,一下了床,絕沒有再回鍋的意願;而既然走到書房了,便順理成章的玩起電腦來了。首先檢查信件,一眼看到朋友寄來一則已故學者沈君山二度中風後所作的文章,一時有感……

沈先生對於生死的態度,是豁達的,看著他對理解生存的觀點,個人小有一番思考:我的存在哲學為何啊?

我對生存的態度,玩心比較重,這邊沾沾,那邊惹惹,沒什麼願上太多心,卻又什麼都想好奇一下,遊戲人間的漂泊意念,常在眼眸間流竄討口飯吃。

一直以來都喜愛音樂,唱歌、玩樂器,開開心心的,直到前兩年,突然覺得唱歌聽音樂,都是在演譯別人的心緒,唯有作畫,才是自己的作品,興沖沖的買了本素描教本,認真的找了一陣子初學課程,但,沒恒心,玩兩三天便懶了。

想想,大概只有學佛和禪修這兩件事,能讓我玩過三十個年頭,仍覺時時驚豔,事事盎然,似乎永無說膩之時,這不,這陣子就在關心心念處禪修的內容,天天玩著呢!剛剛還在觀照那個觀照的心」,時時都在觀……

胸中無片言,無事一身輕,大概是我近來最常呈現的心理狀態,要裝點什麼進來,須要用點力氣,但,常常,不想動念,任何動念,都帶有壓力,一動念便既感到沈重隨之而至,觀照那個觀照心,是這兩天對心念處禪修的學習,常常反觀練習著,已漸能掌握。
===










 

 

10/24/2014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只是心在禪修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

──只是心在禪修

1031024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46

 

禪師:

在緬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諺語:禪修是正在禪修,但是你又沒有在禪修。

當我們剛開始禪修時,我們想:我在禪修;但是後來我們認識到:只是心在禪修。

這是覺知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的進步。……

當你能看到「生起」(jati)的本質時,你就會意識到一切總是在更新。……

你現在察覺到的一切,都是你第一次察覺到。……

智慧會看到只是這些心在不斷地生滅。不會再有自我認同和干涉,「我」將不再參與其中。

 

看到這一段話,覺得寫得很好,把它摘錄下來;因為,一般,我們在禪修時,總會以為我在禪修」,是我在坐禪,我在行禪,我在觀照,我在……一堆「我在……」。

禪師點出要點:智慧會看到只是這些心在不斷地生滅」,這應是無常、苦的智慧生起吧!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不同覺知目標的問題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

──不同覺知目標的問題

1031024

和去參加心念處禪修營的朋友談禪時,在說到有關禪修在日常生活上自如運用的問題,以個人修習的經驗而論,覺知的目標,運用的時機,應有分別。

記得初學禪修不久,平日禪修的時間微乎其微,但,時時不忘心念的觀照練習。初學時,常常忘失,唯有再再重新觀照便是,久而久之,每當心緒起伏到足以察知之時,便時時的照顧著它們,不管能不能觀照到滅去,反正閒著煩憂,不如隨意看著。

三年前母親去世時,面對排山倒海而來沒頂難拔的悲傷,唯有倚靠堅持觀照,反覆,再反覆,無力支撐而倒下時,便躺著繼續觀照,只能不斷地觀照而已。三天的時間,整整三天,終於觀到傷悲漸漸減弱,進而,滅去。日後,偶而再度生起,專注於它,便可滅去。記得大越師父在禪修營中曾經教導,那時談的是觀照影像時,取得一次成功的經驗,是很重要的。此時,我應用到強烈心念的攻擊上,有了第一次成功觀到心念的滅去,其生起的力道,便一次一次的漸漸減弱,直到不再生起。

今天在書中頁48末:

 

禪師:

覺知身體與覺知心是不同的。為了覺知到身體,你需要一點專注,但覺知到心並不需要。

覺知是一種精神活動,它已經在那兒了,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試圖專注在覺知上面是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的。

 

覺知到心只是需要大量的練習。

為了覺知到心在做精神工作,像思維、計畫、或寫作等,你需要非常有技巧地去觀察心。

 

只有當你有足夠的練習之後,你才不會在做這種工作時經常失去正念。

 

覺知到心……需要大量的練習」,這句話,我深有同感,這個練習,我足足往覆地做了五、六年之久。

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在平日生活上,僅僅只作心念的觀照練習,在智慧的進展上,仍遠遠不足,在密集禪修營之中,努力奠定四念處觀照的覺知能力,回到日常生活,才有好的基礎作心念處的觀照。

個人小小的禪修心得,有緣人就參考一下啦!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引入智慧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

──引入智慧

1031022

 

由於朋友去參加了心念處禪修營回來,我們約了一場論禪午茶聚會。

由朋友口中聽到的心念處禪修,約略覺得是初學者容易上手的觀心之法,記得早期學習禪修之初,在家懶惰很少坐禪,大部分時間都是以觀照心念為主。只在密集禪修時才學習坐禪,藉著平日常常練習,修著修著,對於心念的轉瞬生滅也便極為關心和熟悉。

初學者以心念處禪修下手,有其方便之處,當無法順利觀照身和受的目標時,心念難免煩惱不已,人以心為主導之源,若心擾嚷煩憂,初學禪修者,難以掌握觀照方法時,能好好的觀照心的心緒往返,不失為應用的好途徑。

由於還未熟悉此法的全貌,心中不免多有疑問未解,朋友借了我兩本禪修營發給他們的學習此法禪修的書,《僅僅覺知是不夠的》,頁42言:

 

當你問自己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個時,你的心是在引入智慧到當時的情景中。

你不需要找到答案;只是問這樣的問題來啓發智慧。可以說你在引入新的軟體。

 

學習的方法不難掌握,網路上有電子檔可下載,有心學習禪修的人,不妨參考參考……


 

 

10/22/2014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孫子兵法,影集長了點,但應用的故事很有趣~人世間,虛虛實實的,到處充滿了貪嗔癡的實體演譯,詭譎難測;近了,真嫌它煩,離得遠遠的,撈個清淨~

10/20/2014

王的盛宴


每個朝代更替的歷史,都如此鮮血淋漓,有誰能說,孰惡孰善呢?史書能記下多少詭譎多變的人間什事呢?每個煩憂苦悶,冤屈仇恨,爭權奪利,陰狠昧良........心的底襯,是貪、嗔和癡,沒有誰可以成為誰的依靠,也沒有永遠的,任何的,歸處。
怎麼得來的,便會怎麼失去,大至天下,小至心中的一個念頭。
得到了如何?失去了又如何?自己的心呢?
人的生命,僅有百年,不足的人,隨處可見,當聽完劉邦的獨白後,那消失了的,不是他自己、子嗣,或者是王朝,二千年後的我們,一齣齣持續上演著的,和他們的故事幾無分別,而卻以為是自己獨一無二的永恒,一切,都不過~~是貪、嗔和癡的翻版而已了......

10/18/2014

【大明劫】


好一個"王朝興衰,唯有醫道長存"。
我似乎可以照樣造句:六道輪迴,唯有出離為靠。
人世,我不留戀,清淨平捨,靜待止時......

10/11/2014

本田美奈子 / 風のうた 中文日文字幕付


我最喜歡的動漫歌曲~百聽不厭!
很久以前曾要心源幫我找來,換新電腦後又不見了,沒想到今天在youtube看到~

找到有注音的歌詞哦!

聞(き)いたのね 大地(だいち)にそよぐ 風(かぜ)の声(こえ)

遠(とお)い記憶(きおく) 呼(よ)びさます

覚(おぼ)えてる? 青(あお)いすみれの 最初(さいしょ)の香(かお)り

あなたの命(いのち) あたためた



雲(くも)の流(なが)れる先(さき)に 何(なに)があるというの?

森(もり)の向(む)こうあしたを知(し)って しまたのね



行(い)きなさい さあ

約束(やくそく)の家(いえ) ふりむかないで

信(しん)じなさい さあ

あふれる想(おも)い 強(つよ)さに変(か)えて

駆(か)けまわる あなたの足音(あしおと)

わたしはひとり 風(ふう)にさがすわ



月(つき)あかり 波(なみ)の彼方(あなた)に 光(ひか)る影(かげ)

強(つよ)い絆(きずな) 呼(よ)んでいる

タなぎの 海(うみ)に映(うつ)った あなたの瞳(ひとみ)

遥(はる)かな空(から)を 見(み)つめてる



荒(あ)れる海(うみ)を知(し)らない 川(かわ)の流(なが)れのように

変(か)えることのできない 運命(うんめい)があるのね



行(い)きなさい さあ

こころで聞(き)いた 声(こえ)のほうへ

信(しん)じなさい さあ

あなたが選(えら)ぶ すべてのものを

あの風(かぜ)が 抱(だ)きしめてくれる

星(ほし)の祈(いの)りが 眠(ねむ)れるように

9/30/2014

寻根探源话佛教 01-05






佛陀入滅五百年後,才開始有佛像的出現,而且塑像具有地方或當代、當地人的特色,並非佛陀的原本樣貌。
不從歷史來了解佛教,不易知其精粹,佛教的流傳十分久遠和廣闊,太多後代才造的經文和註書,再再混雜了,甚至顛覆了佛法的內涵。
學佛,要先學習最接近佛陀本人的教說,有了明確的概念,再進而了解流傳之下的諸多法門,學佛價值,才不會被混淆......
關於佛陀出生便行走七步,指天指地的說法,具有古印度當地的文化傳說色彩,現在許多佛傳都還是如此的傳說著,不應視為真實事件。這在本片之中也是如此敘述著,聽者要有自己的判斷,不必照單全收。
古印度具有高度的文化,文學、哲學、宗教等等文化極為興盛和多元,故而每一個宗派,傳衍久了,都混有彼此的教義和當地文化傳說在內,研讀或信仰宗教,自己要用功和分辨清楚,才不致被人所矇騙,誤了寶貴的一生。

9/21/2014

2014年下半期課程-〈第一 陀然闍仁〉

2014年下半期課程
〈第一 陀然闍仁〉
 
這幾個月來,老師跌倒了兩回,肩骨裂了,十一月回日本後,還要作腦部複檢,下脊椎也一直痛著,須要以束帶固定,並拄著拐杖行走,縱使有這麼多的苦痛纒繞,他老人家回台之後,重新修訂了《媽祖文化源流考》之後,隨即不辭辛勞的來到台北,為我們開課講經,如此堅毅不拔的精神,一向以來,總教愛偷懶的我,每每想起,唯有汗顏!
明天開始上這一期的第一堂課了,這一期的教材內容,我太偷懶,沒有將內容好好的分段,對讀不易,剛才想起,很慚愧,趕忙動手整理。
這一經,講的是一位外道婆羅門,因為太太陀然闍仁信佛,而在挑戰佛陀的對談中,得到佛陀教示啓發,進而証入阿羅漢果的內容。
經文中有一偈:
殺忿是樂寢 殺忿無有悲
婆羅門毒根 以為最上蜜
忿怒之殺害 聖者是讚賞
如是之殺法 其殺無有悲
人的根本煩惱是貪、嗔、癡,此偈談「嗔」,因為婆羅門質問佛陀:「殺何物樂寢殺何物不悲殺害何一法?
「殺」字在此,是滅除的意思,佛教常用「殺賊」來比喻滅除煩惱,故,此問在於,滅除了何物,我們就能得到安樂,能不悲傷的渡過每個晨昏。
此經的忿,應是和生氣相關的「嗔」,巴利文的Kodhaṃ,是忿怒的意思,論書裡對「嗔」的解說,內容是比較廣的;原典,通常是針對當時的對象而言的,教義不會就廣泛的義理作延伸。
 
 
第七 婆羅門相應
第一 阿羅漢品
〔一〕第一 陀然闍仁
 
《雜阿含1158經》,《別譯雜阿含81經》,S.11.21.
〔一〕第一 陀然闍仁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時,舍衛國中婆肆吒婆羅門女,信佛、法、僧,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於佛、法、僧已離狐疑,於苦、{}[]、盡、道亦離疑惑,見諦得果,得無間慧,其夫是婆羅豆婆遮種姓婆羅門,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即稱南無佛,向如來所住方面,隨方合掌,三說是言:
  「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身純金色、圓光一尋、方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善說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師!」
二 其時,有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妻,名陀然闍仁,信樂佛、法、僧。
時,陀然闍仁,將近於運食與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發三次之歡喜語:「歸命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乃至……歸命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時,夫婆羅門聞之,瞋恚不喜,語其婦言:
  「為鬼著耶?無有此義,捨諸三明大德婆羅門,而稱歎彼禿頭沙門:黑闇之分,世所不稱,我今當往,共汝大師論議,足知勝如。」
如是言已,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以此謂陀然闍仁曰:「此賣女不論何時、常語彼禿頭沙門之功德。賣女!今我應論破汝師。」
婦語夫言:
  「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能共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金色之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言說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師共論議者,然,今婆羅門且往,自可知之。」
「否也!婆羅門!包含世界於天界、魔界、梵天界,包含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中,不見得能論破我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然則,汝婆羅門!去!去即當自知。」
 
時,婆羅門即往詣佛[],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為殺於何等,而得安隱眠?為殺於何等,令心得無憂?為殺於何等,瞿曇所稱歎?」
時,婆羅墮婆闍之婆羅門、忿怒不喜而詣世尊處。詣已,與世尊相致問交談而坐一面。
坐一面之婆羅墮婆闍姓婆羅門,以偈言世尊曰:
殺何物樂寢 殺何物不悲 殺害何一法 瞿曇卿讚歎
爾時,世尊知婆羅門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殺於瞋恨者,而得安隱眠;
殺於瞋恚者,而心得無憂。
瞋恚為毒本,能害甘種子,
能害於彼者,賢聖所稱歎,
若能害彼者,其心得無憂。
〔世尊:〕
殺忿是樂寢 殺忿無有悲
婆羅門毒根 以為最上蜜
忿怒之殺害 聖者是讚賞
如是之殺法 其殺無有悲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示、教、照、喜,次第說法: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欲味著為災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隨順福利清淨,分別廣說,譬如:清淨白氈,易為染色,如是,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於座上,於四聖諦得無{}[]等,所謂:苦、集、滅、道。
如是言已,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以此白世尊曰:「瞿曇!是最勝。瞿曇是最勝。瞿曇!猶如令倒者起,覆者顯露,示迷者以道,如有眼者得見物形,如闇中之燈明,如是瞿曇請說種種法。我歸命世尊瞿曇、法、僧伽。我得於世尊瞿曇之處出家及具足戒!」
是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
  「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已,盡其壽命為優婆塞,證知我!」
一〇 婆羅墮婆闍姓之婆羅門,得於世尊之處出家及具足戒。
一一 得具足戒不久,尊者婆羅墮婆闍,單獨隱棲,不放逸、虔誠、精勤而住,彼正是良家之子,為成就無上梵行,由家〔出〕無家而出家,於現法得入自知自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 於此婆羅墮婆闍,成為一阿羅漢。
還歸自家,其婦優婆夷遙見夫來,見已白言:
  「已與如來、應、等正覺、純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為我大師共論議耶?」
 
其夫答言:
  「我未嘗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有能與如來、應、等正覺、真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師共論議也,汝今與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學道。」
 
時,婦悉以鮮潔白氈,令作法衣。
  時,婆羅門持衣,往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言:
  「世尊!我今可得於世尊法中出家學道,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
  「汝今可得於此法律出家學道,修諸梵行。」
  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