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2013

美麗的心


上回寫了一篇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是一顆美麗的心」,文中分析了一瞬間心念快速生起滅去的論述,上回緬甸學者來放生寺講述攝阿毗曇時,其所談到的心念,是在一秒間有億數個心念生滅過往,所以教授勉勵大家,一定要善加守護,保持聽聞和修持佛法的機會,多修習一分鐘就多了幾億數個善法心念生滅而過,久而久之,便會串習成性;此事我牢記心中,不敢或忘,時時反省自己的心,若懈怠多了,有所偏離,總不忘再次地鞭策自己,適時斷去外緣,回轉心意,多以聽聞教法和禪修為念。

週日去見詠詮時,談到自己學習佛法的經歷;十多年前,當聽到吳老師以考古和史學經緯出來的教法時,心中大驚,往昔十年,豈不錯用功矣!因此,痛下決心,不惜打破十年學習大乘教法的所有習慣和知識,如重擊美瓷碎落一地,再以兩年的時光,一片一片地組合、重建認知教法的藍圖,以歷史定位和原始經典,還原教法的樸質風貌,再重新選擇修持的法門,以使自己不受多元法門的蒙昧,因而誤了此生學習解脫生死苦海的契機。

時而有友人來信問教法之事,時常勸以開啟受到限制的心門,我想,能勇於突破自我限制,並及時回補認知不足的缺點,重新開啟學習之門,以正念和精進,不停地推動自己,積極地自我滋養和成長,以至於超越生死之河,如此,應是一顆美麗的心,所須具備的基本功吧!

一般世間對於心的美德的認知,大多著眼於慈悲喜捨之上,當然,這麼高尚的美德,是所有修習的基礎;我們學習的佛法,須是對於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等八風,力求平等心看待,以禪修的心念處對治上,觀照起心動念之初的動機,在心動之最初,給予最精準的觀照,便可見其隨即淡然,進而滅去,是最上上之法,心念不起,行動便不能啟動,理所當然的,又如何能造作惡呢?

美麗的心,從修習開始培養起,修心,是所有善行的基礎,更是所有惡作的止息之鑰。

 

 

 

12/14/2013

黛玉葬花

 
前幾天看了林青霞演的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其中一段是張艾嘉飾演的林黛玉,進行到黛玉葬花的橋段。
一般對張艾嘉的印象,都是時代感和個性鮮明的印象,由她來詮譯林黛玉?呵呵~還沒看之前,心裡感到一絲詭異氣氛,真不知演起來會是個什麼景象……
前面一出場,哭入祖母懷裡的小黛玉,不錯啊~楚楚可憐,柔弱嬌美,先生說的:也有大嘴巴的古典美女啊!哈哈哈哈!不能說錯啦!就是刻板印象在作祟嘛~古典美女就得配個櫻桃小口才算數啊!
話回到黛玉葬花那一段來,影片中,則以花鋤掛著個大花籃姍姍走在花園裡,第一眼便覺得怪,也不知道怪在哪裡,並不是說不對啦!總覺得美感不足,剛才再看一次影片,才恍然大悟,原來問題出在花籃身上,太大太樸素了,大戶人家的用物,似乎缺少了那麼一點說服力,倒像村婦在用的菜籃子了;對照下面的圖片來看,便一目了然,花籃擺在身體的前方,肩上扛著小花鋤,小小精緻的籃子,襯得黛玉多嬌美。(嘻!我好像太吹毛求疵了……)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裡很經典唯美淒清的橋段,光是看到第二句:紅消香斷有誰憐?」心便開始感嘆了起來,花好不長久,人美也難持啊!色法因緣聚因緣散,美美的人人愛的相好莊嚴,四大一朝不調合,說病也就病啦,立時便千瘡百孔,腫脹變形,美又哪裡能持久呢?一如詩中所言:「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最近,我最能體會了,一時之間便病成一個醜八怪,自己每天攬鏡笑看,佛陀真是智者,早就告訴我們,苦啊!人生苦啊!要知道苦的況味,苦的過患,更要有決心走上修道的路,觀照自心的無常,才能究竟脫離苦的脅迫啊!
最後一段:「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由落花而感嘆死之光景,自傷病體不知何日便也如殘花落去,我今天好心葬了妳們,我若死去,不知誰來葬我啊!黛玉這番傷感的話,怕是病重之人,內心最深層的憂思了;可以看得出來,死是不待人老的,紅顏兀自正方華,病和死神不時至啊!
當我正是青春年華二十來歲之時,便時有如此的感悟。如同面對大海拉著琴,縹渺的琴音遠揚而去,隨著浪花回頭的,只是海潮不斷的叮嚀,殷殷囑咐著:看啊!潮水來潮水往,不能長留,這是生命的真相啊!如今的我,病中,更是明白,時時刻刻,我都在老去,或者說,往死的方向走去,哪一個時刻走到,雖不能預知,但,心,坦然……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12/13/2013

「睡蓮」~劉文正演唱



學生時代的我,不知為何不太喜歡風花雪月的言情小說,因此,看了一堆新潮的翻譯書籍,卻從來都不想看瓊瑤的著作;直到前一陣子,由於朋友的一封介紹她的e-mail,受到其際遇和才華的感動,而開始接觸她的作品。
先看了第一部作品──窗外,青春美貌讓人驚嘆的少年林青霞,是個絕美清麗而性格分明的女孩,我幾乎立時迷上她了呢!前幾天把她早年演賈寶玉的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找出來看,又是一陣讚賞,連個小男孩的角色,都還這麼惹人憐愛。
如此,間接的看到了youtube裡一大串劉文正的歌曲名單,確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便一一的聽了一輪,唱腔非常有特色,咬字極為清晰,音準精確,舞台媚力過人,又長得這麼帥的男孩,應該很難有人不愛了;不過,也並不是我的偶像,但,他的獨特,的確引起我許多注意的眼光;想他當紅的時候,我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青少年時期,那個時期的孩子們,沒有現代的諸多玩樂電子產品,因此,幾乎不了解他的作品。
昨天在聽了那麼多歌曲之後,其中只有一首歌的旋律,引起我深切的關注,並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旋律悠揚細致,歌詞含蓄優雅,聽了劉文正這麼多成名曲之後,真正讓我聽之不膩的,便是這首「睡蓮」了。因而想要記錄一下這首歌曲,但在文章開頭標上標題之後,便收到朋友問法的信件而忙碌了起來,剛才再看到這標題,於是著手完成它~好聽的,「睡蓮」。
 
睡蓮
作詞:黃以功
作曲:李達濤
妳是朵 瑩潔的睡蓮
漂浮在 青春的水面
我是如此 如此的羞見
羞見妳 醉人的笑顏
你是瓣上 露珠點點
閃爍著 愛情的詩篇
我是如此 如此的羞見
羞見妳 滑落綠波間
 
 
 

 
 
 
 
 


TED演講: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Brene Brown


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Brene Brown

脆弱是丟臉和害怕的核心,為了自我價值的掙扎,但似乎也孕育出了喜悅和創造力、歸屬和愛……」

「坦盪的接受脆弱,……」

「他們相信,會讓他們感到脆弱的,會令他們美麗……」

「讓自己被看見最深層的那面,脆弱的那面;全心全意的去愛,即使不保證有回報,即使很困難」

「會感到脆弱是代表我還活著……」

這些都是很不一般的語言,不是嗎?「脆弱」或「害羞」,是動力,是創新。
我一直覺得自己過得最艱難的年紀,是在十六歲至二十歲之間的青少年階段。
所謂艱難,是說,找不到自己的樣子,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程度,看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弄不懂感情的混亂和深奧,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喜歡誰,也不喜歡別人太喜歡自己,甚至不知道學習的動力在哪裡。那是一段很迷惘、很孤獨、很無助的歲月,如同自己寧願一個人彳亍在山巔水湄,林間野地,也不敢回到熱鬧的人群之中的那種疏離感,怕自己不夠好,怕不知何時又要說出不合宜的話,怕這個怕那個……。
直到聽到這場演講,才邊回想著,並面對這個事實的真相,原來自己並不一向是個自信滿滿的人啊!慢慢的,才願接受這個事實,喜歡這樣的一個小孩,不再為她的害羞感到無奈,了解她內心的自我價值拉扯和猶疑不定的性格缺點。
這一場演講很有意思,原來不須要害怕脆弱,用不著急著掩飾,它是具有力量的,是一種動能,使你更願意改變舊有,而走向創新。
今年即將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年的三百多個日子以來,不得不說,這真是個變動值很大的一年,禪修上的進展,生活上的衝擊,情緒反覆高低震盪;現在的我,意念更加堅定,甚至有個幾乎不猶豫的心,更明智,更清明,和青少年的自己相較,完全是不一樣的人了。
用現代語言說,我進化了……。真的感謝,人是會成長的!

來聽聽這幾場演講吧!第二場更讓你會心一笑……。
 
 

 

12/09/2013

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是一顆美麗的心

舊作文章日期:2009-11-27 12:53

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是一顆美麗的心
981127
 
 
世間任何的有生命體和無生命體,都同樣會經歷初生,成長,毀壞的過程。
在初生起時,一切都充滿新的希望,精緻可人,我們對此也期待不已。
生起之後,緊跟著來的漫長成長階段,是從一出生就開始,一直到閉眼斷氣為止;說長不長,如果你不好好的使用;也說短不短,因為時時都有轉變的契機;不管你想要成就的是人間,或者出世間事業,改變的機會隨時隨處,俯拾即得,況且每個人機會均等,不分貴賤貧富;一個念頭轉變了,行為便跟著修正,自己的生命也就轉了,所以,在我們的身體崩壞之前,隨時都有機會進行革命和創新的了。
前幾天甫參加馬哈希十日禪修回來,禪修期間正好有機會,親身體驗心念轉折,給人帶來的驚奇;以前曾聽人說過,一彈指有六十剎那,這是心的速度;《美佛慧訊》第七十三期的〈心念處觀心無常〉作者張貴人說:「剎那為佛法的最小計時單位。心法一次閃爍,即一個剎那,或一個當下,卻包含了生、住、滅的過程。 一個剎那約有0.015秒的暫留時間,剎那剎那地相續因果關係,就是《阿毗達摩論》裡的「二十四發趣法」的展現,也就是一組法產生另一組法(moment to moment);幾個剎那相續構成一組色法,或心法的現象過程(the process of phenomena),一組過程產生另一組過程(process to process) 這些過程相續之間構成的因果關係就是十二緣起法的自然法則;比如,17個剎那形成一個念頭(心法/thought);念頭之後,生起另一組剎那生滅的色法,如一舉一動的身的覺受(physical sensation)。」[1]
所以,如此推算起來,17個剎那所形成的一個念頭,只須要0.255秒,所以一秒有約四個念頭生起,但一個念頭,已經約有67個心法生住滅過;因此一秒有268個心法生住滅。如果我的數學不是太差沒算錯的話,以我們一生六十年歲月來算,就會有482500800000個心念生住滅過。
換言之,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四千八百億個轉變的機會,所以,想要有一番創造的人,不管你想要世間的功名利祿,或者來世福德,更或者欣求出世間的聖人果德,我們的勝算不可謂不大啊!
故而不要什麼都不希望,反而對自己的心要有所規劃,就像規劃自己的老年退休生活一樣,先要有個理想性的目標,再細分短期近距離目標,接受隨時會來的任何考驗,然後一步一步的往自己的理想國走去。
你會發現,生命是美好的,世界是莊嚴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美麗的心...           



[1]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1/nl73_mind_impermanent.html

9806十日禪修

文章日期:2009-06-13 23:57

9806十日禪修
 
又可以去禪修了,事前開心了好久,沒辦法!生性就是愛打坐……
大學時代,因為教我們食品化學的老師是位實修的道家修行者,當我們在假日回去察看實驗成果時,常會遇到他在實驗室的一隅打坐;平日上課時,老師也從不諱言他打坐時的心境體驗;從那時起,我曾經一度迷上打坐。
馬哈希禪法的觀法,是合於我往年打坐經驗的法門,兩者就只差在有沒有“貼標簽”(標記)而已,所以,一學就能夠上手,當然,我是個十分機伶的人(千萬不能忘了趁機自我吹噓一下,嘻!);而指導師父大越法師,也是位經驗豐富,有修有證的禪師,熟知初學禪者的各式難關、問題和心態,在法師的細心指導下,我的進步是可以想見的了。
這一次是我第三次參加十日禪了,第一次在屏東,對於所謂「智慧禪」初體驗的經驗,真是遍嚐酸甜苦辣各式滋味;這回就有位男學員因受不了腿痛而退席回家去,所以,光是觀痛的第一次經驗,能挺得過來不退轉的初學禪者,就可以稱為勇者了。以往學習所謂「定禪」時,腿的痛、酸、麻是正常現象,但要往痛、酸、麻的苦點深入觀去,那種痛、酸、麻是被放大而加倍難忍的;我在屏東時,曾經觀到對於痛、酸、麻無所畏懼,好像腿是別人的一樣,一副事不關己的心態面對著身體的苦楚,最後,明白了名色分離的實相。
第二回再參加十日禪,上回記錄過心得,痛已經不是目標,反而被那狡詐的心耍得團團轉;其實,在屏東時,已經被耍過了,只不過仍無法得到深切的警覺;第二次再來禪修時,那個手段高明,騙術一流的心,真的騙得我好慘,於是從中得到深切的警惕,此次再次前來禪修,一向自詡聰明伶俐的自己,下定決心絕對不再上第三次當,至少,不小心被小唬弄一下之後,便應該要立時警覺,而進一步的觀照它,消滅它。
於是,這回從第一天開始,一般人要先昏沈個一、二天的情況,我小心翼翼的處理得不錯,很精進的保持心態的平衡,心念處生起的各式情緒目標,都好好的仔細觀照,真怕再被牽著鼻子走,老是被賣了還開心的幫它數鈔票,這事總是不能常幹的。所以,在第一次小參向師父報告修行過程時,就開始有了新體驗,例如:身體有許多的「爆點」產生。本來有點擔心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師父說這是好的現象;是嗎?這就安心了,還好有師父可以解疑,真的好幸福!
第二次小參的前一晚,師父開示:觀照的「標記」應該只佔心力的5-10%,其他的專注力都要放在所緣上,我檢視了自己的觀照方式,發現「標記」有太用力之嫌,所以打算在第二天晨間坐禪時修正;由於在第一回的基礎下,自己又作了不同的心態改變策略,確實的在禪觀中,保持心態平衡,抽離自我客觀觀察目標的態度,「標記」的技巧,也修正到適當的力度,我自認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所以很開心的只向師父報告了這個新改變:修正「標記」的力度,並且在保持心態平衡的狀態下觀「緊」的目標,心念不隨著目標起舞。師父說這樣很好,最後又問:「緊」最後怎麼了?我一時語塞,便回答:這是今天早上才開始改變的心態,還不熟練,我再回去練習。師父舉了一個例子說明觀的技巧:你在吃裝有鳳梨、西瓜等等不同水果的水果盤時,你的叉子要緊跟著目標,瞄準好,叉住,這樣你才吃得到心目中想要吃的水果,如果每一個水果,都只是用叉子碰一碰就離開,這樣是吃不到任何食物的。所以,小參後的最新功課便是,那個「緊」,最後到底怎麼了?
哈哈!第三次小參時,我很得意的把心得向師父報告(由於相關內容是個人禪修體驗,不適合公開,所以,在此不詳加描述),師父說我進步了,開心極了!我自己都很得意自己的成績表現呢!師父還說,這現象是在預告下一個目標了,好極了!拭目以待啊!
這一次的十日禪,可說是圓滿成功,也自認已盡了最大的努力精進修習,這樣的表現,應是可圈可點的了;我在第三次小參時,還向師父說:十天太短了,禪修好有趣,應該要參加一個月期的才對!是啊!下一回是在十一和十二月份呢!真的還要等好久哦!
 

依法不依人的法源根據

舊作文章日期:2007-11-18 22:00

依法不依人的法源根據
961118
前言
本文可能是一篇極不討喜或者人人喊打的文章,而我又為什麼要執意寫作呢?主要是源自於對後代的祖師和大德們,以其在修學佛法之餘,或許修行有得,但卻依自己的修行心得,居然可以佛陀之名來發表高論,致令後代眾生迷惑不已,心中甚不以為然,幾經思量,不吐不快,昨晚睡前對自己目前的心念做了深切反省,「自依止」的念頭在腦中不停的轉著,今天決定把後人所說的白話四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原典找回,可能可以讓大家對經典的內文更有多一層的深思。
經證
◎雜阿含經 (2) T2, p .8a ~b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提河側傘蓋菴羅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何因生憂悲惱苦?云何有四?何故?何繫著?云何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憂悲惱苦生長增廣?」
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有色,因色繫著色,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而復增長廣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已,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時,十六比丘不生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 (24) T02, p 0176c177b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餘舍利,擔持衣缽,到王舍城,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足已,卻住一面,白尊者阿難:「尊者當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缽來。」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缽來。」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視、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
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坐、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
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 (24) T02, p 0177a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菴羅樹林中,尊者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未久,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揵連求。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故愁憂苦惱。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之中,舍利弗、目揵連二大聲聞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佛陀涅槃後的修學之道
佛陀在摩偷羅國的傘蓋菴羅樹園中對比丘們說法,這一經很特別,因為放眼古今的佛教概況,我們心中有數,到底有多少宗派,多少佛教徒能忠實奉行這一經佛陀所教示的精神呢?
佛陀在舍利弗和目健連二大弟子去世之後,勉勵阿難和諸比丘的話,彌足珍貴,原因無他,因為佛陀不久也將涅槃,容易毀壞的肉身便會永遠的離開大家,佛不在世時,大家要如何的修學一如往昔不放逸呢?佛陀藉大家為舍利弗和目健連的逝去而難過之際,作了永續引導弟子修學的正確道路的囑咐:

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陀在涅槃之後,對於弟子們的修學道路,在此處早已有了不言可喻的明示:以法為道,自力而修,不依他人,不依他法。身為佛教徒的我們,能不小心謹慎佛法法源和自力他力修學的關鍵嗎?不依佛陀教法而學而修而行,而仍自稱佛教徒,自己可能要多多反省了,是不是己經去法日遠,但卻仍自以為是往正法的方向精進不輟呢?這就不得不多加小心求證了。
二、依何法而修
佛陀自知將不久人世,所以要弟子們「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也就是說,不僅要自力的依自己而精勤修學,更要以佛所教示的正法無誤的修行不輟,佛所教示的正法為何呢?

1、無常是正法
「……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已,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是正法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3、四念住是正法
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雜阿含》中的修行法門,不外是緣起法、四念住、八正道等的三十七道品、五陰、六處、十八界等等的法門,經中一再重覆出現,所謂正法,大家看看阿含經自可明白,這也正是原始佛法的所有教義,其他現在所流傳的佛陀教法,在比對之後,是非公道大家也自可心中有個定見,這也正是佛陀所說的自依洲和法依洲,什麼是佛陀的正法,是不是已經辨別清楚,可以不用再諍辯了呢!
結論
法師經過個人修學有所領悟,進而為大眾解說法要,這原本也是無可厚非甚而是利益大眾之事,但是不是人人都有十足的把握能夠正解經文,不另外加油添醋寄寓自派思想於其中呢?那就嚴苛的考驗了個人的道德品行和操守了。
在古大德法救的《法句經》編撰之後,當時大眾皆以此書等同於佛說,故使用了「經」的名稱,往後,諸派大老們的著作,如部派時期的諸多論書,徒眾們也都自擁為同於佛說,誰也不肯退讓,但尚且以「論」為名而傳世,不敢僭用「經」名以自稱,唯有《法句經》,因為是編撰阿含經的語句而成,並不是個人的論著,所以稱為「經」,是受到大家公認的。縱使是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其傳世的著作《中論》,不也還是以「論」為名嗎?
不知道是否可以用世風日下來形容,後世真的就大大的不同了,論書的時代過後,反而是經典叢出之際,真是如雨後春筍,競相出頭,為了取得信眾的信任,書名直接使用「經」為名,更以「如是我聞」作為文章開頭,使用了一千多年,在不知情的信眾流傳之後,殊不知,三人成虎啊!假的也變成真的了,因為大家以信仰為出發點,對自稱為「經」的書藉,不僅不敢稍有不敬,更是廣為倡導流傳,我們有沒有能力分辨呢?要不要明辨?至於要不要從佛的正道而學呢?如果自己也不想弄個明白,自己沒有自己的主張,那……也……無話可說了。


 

慈心禪修營分享

舊作文章日期:2012-11-23 23:04


慈心禪修營分享

1021110-22

 

看到南山放生寺刋出馬哈希禪修營的消息時,心想:既然大樹的十日禪額滿報不上了,在台北也有禪修營可以參加,真是滿心歡喜,好幸福啊!行前一直非常期待,希望這次的密集禪修,又可以為自己再度創造新體驗的機會。

但玉珍說,恰密禪師來,不會是傳慈心禪吧?!我又上官網去看了好多遍,沒寫任何慈心禪的字樣啊!不會吧!還回答玉珍說,我不缺定力,可沒想要修慈心禪哦!

十日下午報到時,和美齡約了在放生寺見面,好拿給她須要的用書;她一見面就說,這是修慈心禪的。啥~?我的心頓時涼了半截……唉!似乎訴說著,該走的路,總是避不掉的……

安了單,晚間集合時,住持和尚演觀法師為大眾開示時,第一句話便是,我們在此舉辦慈心禪禪修營……。我想,在場的學員們,到底有多少人知道今天是來修慈心禪的呢?除了放生寺本寺的義工學員之外,知道的人恐怕寥寥可數吧!

 

前三天

 

大禪師開示:慈心亦是止禪的四十業處之一 ,那是慈心業處;若心游移時,拉回來繼續就可以了。而修觀禪,則必須如實了知內心所有狀態,心散亂時,並不須要把心拉回,只是如實了知身體的現狀即是。

當我知道須要如時光倒流三十年,回到大學時代那個修習止禪的時代,心的確反彈了一下,但已經入關了,又如何能臨陣脫逃呢?因此,儘管內心來來去去、反反覆覆的想了又想,玉珍問我要怎麼辦時,我說,那就修吧!玉珍激動的給了我一個大擁抱,直說結束後一定要請我吃比薩……

慈心禪到底是怎麼修的呢?依據恰密大禪師的教導,主要方法,是以向對方或自己,或對著一切眾生,默念平安健康安樂等等祝頌詞,讓慈心從內在生起,感受它、培育它,自己慈心的生起和養成,便是慈心禪的所有重點了;其他還有的就是一些限定條件,如:不適合以有特定對象身分,針對異性散發慈心,免生貪著;特定亡者、仇敵和毫無關係的人不宜,並須以有情眾生為目標;其實道理是沒什麼複雜的。

但,到底什麼是慈心呢?這個看似簡單的目標,剛開始時,要確定它是個什麼樣的感覺,還真費了不少功夫;只見第一回小參,面對助理禪師wayama禪師時,所報告的內容,不外乎定境中所見的白光,或是幾重空間不同堅固性的感受,一點都沒有慈心的影兒。那時心中對修慈心禪,仍有很大的不情願;並且找了護持法場的悟耿法師談了一些心裡的問題和想法;而當法師說兩種禪法不能同時修習時,內心其實便即放下,打算全力以赴的修習這個被視為四衛護禪之一的禪法了。

因此前三天裡,不管行禪、坐禪,或者生活上的吃飯、走路、刷牙、洗臉,甚至夜晚失眠時,無時無刻不是念兹在兹的默念著祝頌詞,如同以往修習馬哈希禪法的十日禪裡,那時刻保持正念情境一般的殷切慎重,寄望能在內心激起些微盪漾,以在二度小參時,稍有進展可供確認。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哪!有一天在上洗手間時(呵呵!我是不是真的有在用功呢?),內心一直祝頌著一切眾生健康安樂,那時,似有一絲絲的快樂,在心深處萌出芽來,一丁點兒,似有非無的,但嘴角跟著揚起了一道美麗的上弦月彎,是吧?應該就是它了吧!開心的哪!

 

第四至六天

 

第二次小參時,已經進入第六天了,下午三點開始上六樓,這一回可是恰密大禪師親自面談的,還好,鬆了一口氣,建立慈心的工程進度已經有點兒眉目啦!以下是我向大禪師小參的報告內容:

一、我在吃飯時,祝願:「一切眾生健康安樂!」全身即時感到一陣放鬆,邊吃邊祝願,可以保持安穩的心,但這尚不足以生起慈心。

二、有一回上洗手間時,持續觀想:「一切眾生健康安樂!」並仔細觀察心的變化,突然覺察到,當說:「一切眾生健康安樂!」時,心有一些些的快樂起來,那是個快樂的心,可以覺察得到的,當時我想,這應該就是慈心吧!

大禪師開示:對!那就是慈心了。

三、有一次坐禪時,我祝頌著一位女法師,一想到她,嘴角就自然的上揚了起來,在細微心念中,祝頌她健康快樂,一直持續著,心慢慢平靜安樂,並由小而開始長大起來,內心滿是祝福,心擴展安和、平穩、清明的狀態,持續了一陣子……下坐後,心裡充滿安樂和開心的感覺。

四、另一支香祝頌老師健康安樂,心生起祝老師健康安樂的期望,呼吸細微,祝頌詞在深處反覆持續的祝頌著,感覺身體融入環境中,覺察不到邊界,只有頌詞存在,平靜、安詳,沒有什麼雜念,外界所有聲音都聽得很清楚,但心卻不受干擾的持續祝頌著,一直到下坐。 

大禪師開示:妳已經會修慈心了,很好!

 

有兩個晚上的禪師開示時間,因為大禪師身體不舒服,由助理wayama禪師為大家開示,wayama禪師是位具有獨特風格的人,從外表看起來,高大黝黑的身軀,立體如岩石開鑿出的五官,第一眼見到他時,快速閃過的念頭是──狂派金剛密卡登,呵呵呵!他不笑的時候真的會嚇哭小孩吔!還好他很愛笑。

wayama禪師接續講說大禪師所開示的題目:慈心的十一種利益。以淺顯易懂的故事,說出慈心的幾種不同面向;故事內容說的是一對單親而貧苦的母女相依為命,如何的向對方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出自己對彼此的愛護,禪師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和感受何為慈心。

 

第八天

 

第三回小參是在第八天,這一次我有了精采的體驗囉!因為從四年前參加第一回十日禪修營時,便開始有隨時記下禪修體驗筆記的習慣,所以,可以很有條理的向禪師作詳實的報告,這真是個超級大優點啊!帶給我好大的利益呢!每每聽到禪修營不准學員寫作的事時,我便想,文情並茂的文章固然不宜,簡單直記的修行記實,以個人經驗來看,其實是對修行有幫助的啦!以下便是我小參報告的禪修記錄:

一、晨間,先做四護衛禪。

二、在以一切眾生為對象來祝頌時,想起了孩子小時候,我為他說的一個童話故事,故事裡有一隻寂寞的小熊,走到山谷中,向著山谷大喊:生日快樂!山谷回音,也對著小熊喊:生日快樂!就以那種向天地祝福的心情來祝法界一切眾生健康安樂,慈心很快就生起了,並且擴大全天地間,內心以一種充滿同情和祝福的感動,為所有眾生祝福著,一遍又一遍……;這一支香,我坐了一小時又四十分鐘。

三、有一次坐禪時,似乎不自覺的回到修習馬哈希禪法腹部起伏滾動的現象,感覺名、色是分離的,因為我心裡祝頌不斷,心沒叫身體下坐,它便安詳的兀自端坐著,連坐了二個小時呢!

Wayama禪師當時沒回應,但我結束小參離去前,卻對我笑著點了點頭,口裡說:好!好!(是在說我的馬哈希禪法修得好嗎?應該不是指慈心禪吧!)

四、慈心禪修到這時,因為反覆唸頌著同樣的話,心裡覺得有點「無聊」,就這個「無聊」的念頭,使得往後的禪修都渙散了,沒有之前的專注了。

 

晚上大禪師因著大家修習的效果不佳,殷重的說著修習的要點,例如:不要對著無生物發慈心;觀照不要都落在祝頌詞上;修慈心禪主要是自己的慈心的培育,而不是向對方的祝福;如果慈心沒有衰弱,不要一直更換對象……

 

第九至十一天

 

星期天禪師們休假,我們則持續用功;於是我即開始研發自己的用功技巧,因為禪師開示時提到不要把心都落在祝頌詞上,於是,馬哈希禪法的貼標簽技巧便可以派上用場了,97%的觀照和3%的貼標簽力道,改成70%的觀照慈心和30%的祝頌力度,完美!很快的,我就驗收豐碩成果了。

又輪到我向大禪師小參了,這一次報告可有料啦!

一、晨香先修四護衛禪。

1.佛隨念:憶想阿羅漢的功德,斷除煩惱的聖者,口中念頌聖號,心中充滿嚮往,想要學習効法的心。

2.不淨觀:觀剪下的指甲、掉落的體毛、沒有臉皮覆蓋的牙齒、地上的頭髮、受傷脫下的皮膚。心中漸生起厭惡感,減輕了對自我色身的貪愛。

3.慈心觀:先祝頌自己數遍,再祝頌師長數遍。

4.死隨念:默唸:「我的生命不是永恒的,我的死亡肯定會來,生命是無常的,死亡是必然的」,生起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並珍惜現在的修行時光,精神就振作起來了。

二、19日早上坐禪,先觀自己,但妄念常打亂,於是改觀「法界眾生健康安樂!」很順利的生起愉快的心情,更精進摒除雜念持續祝頌,慈心由小漸向上擴大到頭部,遍滿全身,喜悅的心情很舒服;持續祝頌,擴大到頭部以外,清涼而沒有頭的概念。這一支香坐了二小時二十分。

三、下午坐禪,首先祝頌自己:「健康安樂!」很快進入寧靜祥和的情境,便一直持續祝頌自己……;身體覺得很清涼,平靜、愉快,一直持續坐了三個小時,真的非常的快樂!

大禪師聽了我的報告,很高興的看著我,微笑著說:修得非常好!(因為他平常都閉著眼睛聽報告和回答問題的)

 

呵呵呵!太開心了!被大大的稱讚了呢!但這個時候的高興,其實內心感受並沒有外在表情和文章描述來得強烈,絕未超出在慈心禪中的喜悅情境,可見,慈心禪的確有它殊勝之處。

 

出關了

 

由於最後一天大禪師他們有點事情,必須提早回緬甸去,所以,我們也就提早一天結束了,前一天大家得知了消息,心便開始渙散了,我在坐禪時,即回復修習馬哈希禪法,但行禪仍依慈心禪而行。最後一晚回寮房後,大家夥便聊開了,呵呵呵!婆婆們圍繞在我身旁,一直打聽有關我們MBSC的禪修活動;為何如此呢?說來話有點長了。

因為,最後一次和大禪師小參時,排在下一號的師姐聽到了我小參的報告內容,出來後便告訴了另一位師姐,她們一看到我就豎起大拇指,並問修行的秘訣,我如實的分享了自己的一點小技巧,那是在觀照時,慈心想要維持得長久一點,則必須加添薪火,給一點材料讓它發酵;師姐如實操做之後,非常開心的表示,這對她有很大的幫助,我聽了也覺得很高興。由此之緣,回家前一晚,大家把我團團圍住,搶著問我的修行過程,和禪修團體的訊息,都表示日後有機會的話,一定會去參加。

最後一天了,一早排班早餐時,悟耿法師把我叫到一旁,說要我代表女眾學員致感謝辭,啥?現在才說啊?現在六點,七點五十分就要休業式了呢!於是,匆匆吃了早齋,便開始寫作文稿,三分鐘雖然很短,但沒有底稿,也說不出個內容來,會感謝得很空泛,大概寫了五百字吧!順了順稿,便好了!

大禪師在緬甸有個很大的森林道場,他勉勵大家前去禪修,並開了一份可以長期簽證的證明書,沒有效期限制,大家很熱切的前去排隊領取,大禪師笑著一個一個問:你真的會去嗎?我本來也在想,或許三、五年後有機緣去也說不定,但看大禪師這麼問,就從側門溜走了,因為先生不喜歡我去政治不安定的緬甸禪修,應該沒什麼機會去才對。

慈心禪,由一場美麗的錯誤拉開序幕,但用心學習之後,反而得到極大法益,許多的法門都有其殊勝之處,機緣成熟,必須學習時,定不可心存抗拒,立即接受目標,如實修行,這便是我長期受馬哈希禪法訓練的成果展現。

禪修營結束了,但學會了慈心的培育後,應持續的散播慈心給大眾,這不但可以成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感恩師長的最美、最柔和的增色劑,也是在與自己面對面時,愛惜自己、支持自己,重新拿出勇氣,站起來克服任何困難的最大後盾。

最後,祈祝師長們、朋友家人和一切有情眾生,身心健康安樂!佛陀正法永久流傳,普濟群生。

 

《雜阿含》64經與《相應部-優陀那經》的對讀

舊作文章日期:2013-04-12 14:34

《雜阿含》64經與《相應部-優陀那經》的對讀
 
雜阿含64
相應部22相應55/優陀那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起,出講堂,於堂陰中大眾前,敷座而坐。
起源於舍衛城。
爾時,世尊歎優陀那偈: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在那裡,世尊自說優陀那:
  「『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勝解這樣時,比丘能斷下分結。」
時,有一比丘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云何『無吾我,亦無有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當這麼說時,某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但,大德!比丘怎麼能從『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這樣的勝解中,斷下分結呢?」
佛告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計色是我、異我、相在;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
 
「比丘!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中略)
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他不如實了知無常的色為『無常的色』,不如實了知無常的受為『無常的受』,不如實了知無常的想為『無常的想』,不如實了知無常的行為『無常的行』,不如實了知無常的識為『無常的識』。
  他不如實了知的色為『苦的色』……苦的受……苦的想……苦的行……不如實了知苦的識為『苦的識』。
  他不如實了知無我色為『無我色』,不如實了知無我受為『無我受』,不如實了知無我想為『無我想』,不如實了知無我行為『無我行』,不如實了知無我識為『無我識』。
  他不如實了知有為的色為『有為的色』……有為的受……有為的想……有為的行……不如實了知有為的識為『有為的識』。
  他不如實了知『色將消滅』……受將消滅……想將消滅……行將消滅,不如實了知『識將消滅』。  
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見者。
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
色是;受、想、行、識是苦。
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
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
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
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比丘!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不認為色是我……(中略)
受……想……行……不認為識是我。
  他如實了知無常的色為『無常的色』,無常的受……無常的想……無常的行……如實了知無常的識為『無常的識』。
  的色……(中略)苦的識……。
  無我色……(中略)無我識……。
  有為的色……(中略)如實了知有為的識為『有為的識』。
  如實了知『色將消滅』……受……想……行……如實了知『識將消滅』。
從色的消滅、受的消滅、想的消滅、行的消滅、識的消滅,這樣,比丘!『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
勝解這樣時,比丘能斷下分結。」
時,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大德!勝解這樣時,比丘能斷下分結,但,怎樣知、怎樣見,而有煩惱的直接滅盡?」
佛告比丘: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比丘!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於不應恐怖處而恐怖,因為未受教導的一般人對此戰慄:『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於不應恐怖處不恐怖,因為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對此不戰慄:『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
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比丘!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色、根據地的色、依止處的色,有喜的澆灑,就能來到成長、增長、擴展。
比丘!攀住的受……比丘!攀住的想……比丘!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行、根據地的行、依止處的行,有喜的澆灑,就能來到成長、增長、擴展。   
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比丘!如果任何人這麼說:『除了色,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行外,我要安立識的或來或去,或沒或生,或成長或增長或擴展。』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者何?
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
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識無所住故,不增長;
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
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比丘!如果比丘對色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對受界……對想界……對行界……
比丘!如果比丘對識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識無所依止,不增長、不造作而解脫;
從解脫而穩固;從穩固而滿足;從滿足而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出生已盡,……(中略)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比丘!這麼知、這麼見時,有煩惱的直接滅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摘自莊春江譯本)
 
1、分結:「五結(AA);五下結(DA);五下分結」(pañcannaṃ orambhāgiyānaṃ saṃyojan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五種較低拘束」(the five lower fetters)。「五下分結」即「有身見、戒禁取、疑」(三結)加上「欲的意欲()、惡意()」。
2、異我:「異我(SA);見神有色(MA)」,南傳作「或我擁有色」(rūpavantaṃ vā attānaṃ,直譯為「有色的我」),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或以自我持有色」(or self as possessing form)
3、相在:「相在(SA);見神中有色,見色中有神(MA)」,南傳作「或色在我中」(attani vā rūpaṃ),「或我在色中」(rūpasmiṃ vā att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或以色在自我中,或以自我在色中」(or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form)。按:「是我、異我、相在」即二十種「()身見」(薩迦耶見)
4、多聞聖弟子:「多聞聖弟子」,南傳作「已受教導的聖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已受教導之高潔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聞」不只是「多聽」而已,應該含有受教導而實踐的意義,所以譯為「已受教導」。而「聖」(ariya,梵語ārya),與「雅利安人」(梵語aryans)之「雅利安」顯然同字,「雅利安人」為印歐族白種人,遷居入印度後,以高貴人種自居,也許是這個字的來源。在佛教中,「聖弟子」多指證入初果以上的聖者,但有時也泛指一般佛陀弟子。
5、「意解脫;心解脫」(cittaṃ vimuttaṃ, cetovimutti, vimuttacit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被釋放了;心自由了」(the mind is liberated),或「釋放的心;自由的心」(the liberation of the mind)。按:這裡說的「心」是指「心理上的」,「解脫」是指不再生死流轉之解脫。又,《雜阿含710經》說:「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增壹阿含207經》亦同,這是分別從止、觀修學來說的(《增壹阿含168經》)
6、「智慧解脫;慧解脫()(Paññāvimu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智慧被釋放」(liberated by wisdom),並引註釋書說,這是「沒有禪定的」(nijjhānakā)「乾觀者」(sukkhavipassa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dry-insighters),「只是以慧解脫」(paññāmatten’ eva vimuttā)。這樣的解說與北傳經文SA.347「不得正受」之說相合,但長老認為:南傳的經文SN.12.70只說到缺乏「神通」(abhiññā)與「無色界」(āruppas),並沒有說到禪定,即使可能沒有禪定(這與諸註釋書相違),但「nijjhānakā」也可以理解為「審慮」(nijjhāna)的名詞化,而成為「審慮者」(ponderers)。不過如果能作南北傳經文的對讀,不知長老會作怎樣的評論。長老並指出:(南傳)註釋書解說慧解脫阿羅漢為五類:證得四禪定之任一者,以及缺乏世俗禪定但仍有與聖道不可分的出世間禪定的「乾觀者」。
7、現法:「現法;見法;現世」,南傳作「在當生中;當生」(diṭṭheva dhamme,直譯為「見法;現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就在這一生」(in this very life)
8、「非境界」,南傳作「這是不可能的」(netaṃ ṭhānaṃ vijjati,直譯為「彼處不被知;彼處不存在」),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那是不可能的」(that is impossible)
9、「自覺涅槃」,南傳作「就自證涅槃」(paccattaññeva parinibbā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自己到達涅槃」(personally attains nibbāna)。按:「證涅槃」(parinibbāyati,動詞),音譯為「般涅槃」。
10、有為:「有為()(saṅkha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有條件的;為條件所支配的」(conditioned)
11、「四識住」(catasso viññāṇaṭṭhitiy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識的四個駐地」(the four stations of consciousness),依經義就是指「色、受、想、行」四蘊。
 
 
在這次的禪修時,沙沙那禪師的開示中,曾針對「無常、苦、無我」,提出了『無常經』、『苦經』、『無我經』等三部南傳經來闡述:對於五蘊的「無常、苦、無我」,能如實觀察,因為想維護五蘊的心,而每天忙碌著;修行之後,一直到對五蘊感到厭倦,不再貪著、執取,了悟它的「無常、苦、無我」,就能證入涅槃。
在我的經驗中,「無常、苦、無我」的當下了悟,是有層次的;不止一次,是一再的,重覆的了悟。
記得我在禪師開示前的一場小參中,報告了自己可以完全了悟「無我」了,禪師竟然回:「那妳很厲害!」,我心裡震一下,嚇了一跳:「還不到了悟的層次嗎?那在觀照時,心中自然浮現的無常或苦的直接心證,難道還是沒有到了悟的時候嗎?」如此的狐疑了一陣子。
禪師在隔天下午,開示了這三經,再加上一部『定經』,許多行者,都由此而得到了甚深法益,我也列於此中。完全的放下心中的任何想法,只是單純而直接的體驗和觀照,其他的思考和推證,皆一蓋不予動心。
選讀這一經,我有很大的感觸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