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2013

依法不依人的法源根據

舊作文章日期:2007-11-18 22:00

依法不依人的法源根據
961118
前言
本文可能是一篇極不討喜或者人人喊打的文章,而我又為什麼要執意寫作呢?主要是源自於對後代的祖師和大德們,以其在修學佛法之餘,或許修行有得,但卻依自己的修行心得,居然可以佛陀之名來發表高論,致令後代眾生迷惑不已,心中甚不以為然,幾經思量,不吐不快,昨晚睡前對自己目前的心念做了深切反省,「自依止」的念頭在腦中不停的轉著,今天決定把後人所說的白話四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原典找回,可能可以讓大家對經典的內文更有多一層的深思。
經證
◎雜阿含經 (2) T2, p .8a ~b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提河側傘蓋菴羅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何因生憂悲惱苦?云何有四?何故?何繫著?云何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憂悲惱苦生長增廣?」
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有色,因色繫著色,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而復增長廣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已,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時,十六比丘不生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 (24) T02, p 0176c177b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餘舍利,擔持衣缽,到王舍城,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足已,卻住一面,白尊者阿難:「尊者當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缽來。」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缽來。」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視、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
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坐、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
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 (24) T02, p 0177a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菴羅樹林中,尊者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未久,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揵連求。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故愁憂苦惱。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之中,舍利弗、目揵連二大聲聞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佛陀涅槃後的修學之道
佛陀在摩偷羅國的傘蓋菴羅樹園中對比丘們說法,這一經很特別,因為放眼古今的佛教概況,我們心中有數,到底有多少宗派,多少佛教徒能忠實奉行這一經佛陀所教示的精神呢?
佛陀在舍利弗和目健連二大弟子去世之後,勉勵阿難和諸比丘的話,彌足珍貴,原因無他,因為佛陀不久也將涅槃,容易毀壞的肉身便會永遠的離開大家,佛不在世時,大家要如何的修學一如往昔不放逸呢?佛陀藉大家為舍利弗和目健連的逝去而難過之際,作了永續引導弟子修學的正確道路的囑咐:

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陀在涅槃之後,對於弟子們的修學道路,在此處早已有了不言可喻的明示:以法為道,自力而修,不依他人,不依他法。身為佛教徒的我們,能不小心謹慎佛法法源和自力他力修學的關鍵嗎?不依佛陀教法而學而修而行,而仍自稱佛教徒,自己可能要多多反省了,是不是己經去法日遠,但卻仍自以為是往正法的方向精進不輟呢?這就不得不多加小心求證了。
二、依何法而修
佛陀自知將不久人世,所以要弟子們「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也就是說,不僅要自力的依自己而精勤修學,更要以佛所教示的正法無誤的修行不輟,佛所教示的正法為何呢?

1、無常是正法
「……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已,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是正法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3、四念住是正法
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雜阿含》中的修行法門,不外是緣起法、四念住、八正道等的三十七道品、五陰、六處、十八界等等的法門,經中一再重覆出現,所謂正法,大家看看阿含經自可明白,這也正是原始佛法的所有教義,其他現在所流傳的佛陀教法,在比對之後,是非公道大家也自可心中有個定見,這也正是佛陀所說的自依洲和法依洲,什麼是佛陀的正法,是不是已經辨別清楚,可以不用再諍辯了呢!
結論
法師經過個人修學有所領悟,進而為大眾解說法要,這原本也是無可厚非甚而是利益大眾之事,但是不是人人都有十足的把握能夠正解經文,不另外加油添醋寄寓自派思想於其中呢?那就嚴苛的考驗了個人的道德品行和操守了。
在古大德法救的《法句經》編撰之後,當時大眾皆以此書等同於佛說,故使用了「經」的名稱,往後,諸派大老們的著作,如部派時期的諸多論書,徒眾們也都自擁為同於佛說,誰也不肯退讓,但尚且以「論」為名而傳世,不敢僭用「經」名以自稱,唯有《法句經》,因為是編撰阿含經的語句而成,並不是個人的論著,所以稱為「經」,是受到大家公認的。縱使是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其傳世的著作《中論》,不也還是以「論」為名嗎?
不知道是否可以用世風日下來形容,後世真的就大大的不同了,論書的時代過後,反而是經典叢出之際,真是如雨後春筍,競相出頭,為了取得信眾的信任,書名直接使用「經」為名,更以「如是我聞」作為文章開頭,使用了一千多年,在不知情的信眾流傳之後,殊不知,三人成虎啊!假的也變成真的了,因為大家以信仰為出發點,對自稱為「經」的書藉,不僅不敢稍有不敬,更是廣為倡導流傳,我們有沒有能力分辨呢?要不要明辨?至於要不要從佛的正道而學呢?如果自己也不想弄個明白,自己沒有自己的主張,那……也……無話可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